西周時期,依據樂器制作材料的不同,將樂器分為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類,稱為西周“八音”。 青銅樂器就是“八音”中的“金”,比如青銅編鐘、青銅鐃之類,因為其不會腐朽,保存了下來,放在博物館里,才被我們熟知,而其他很多難以保存下來。 鼓,是“八音”中的“革”類,主要指鼓類樂器,其鼓皮是用動物皮革制成,是皮革類樂器中數量最多、品種最豐富的類別。 因為鼓的木架和皮革做成的鼓面難以保存下來,出土的時候就只剩下鼓座: 不過,上面所說有些絕對了。 只能說,鼓面多數是用皮革制成,其實也有青銅制作的鼓,只是比較少罷了。 商代銅鼓,目前僅發現兩件,今天就來看其中一件。(另一件造型和它差不多,在日本,年代要比它晚一些) 它是湖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通體由青銅鑄造的青銅鼓,你說,它能敲響不? 商 獸面紋銅鼓 它通高75.5厘米、鼓面直徑39.5厘米、重達42.5公斤,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青銅鼓。 它被發現還挺偶然的,是1977年發洪水被沖出來,被幾位農民發現的,然后他們主動上交給了國家。 它被發現的地方在湖北崇陽縣白霓鎮,所以也被命名為崇陽銅鼓。 這件銅鼓通體由青銅鑄造,分為鼓冠、鼓身、鼓座三部分。 鼓冠呈馬鞍形,中間有圓孔可供懸掛; 鼓身橫置于長方形鼓座上,形似橫置的腰鼓; 鼓面無紋飾, 鼓身、鼓座和鼓冠上,主體紋飾是獸面紋,還有云雷紋和乳釘紋,這都是商代后期的流行紋飾。 這個獸面紋有點抽象,中間突出的兩個圓泡可看作一雙眼睛。 前面說鼓多數是用木頭鼓架上蒙上動物皮革作為鼓皮制成。 而這面銅鼓,其實是模仿了木質鼓身與皮質鼓面。 鼓身橫置、鼓座中空的設計,既保證了穩定性,又便于懸掛敲擊。 來看一下側面(就是鼓皮那一面,也許這一面才算正面,但因為沒有紋飾就給擺到了側面): 這面鼓兩面都沒有紋飾。 鼓面無紋飾,減少了振動時的能量損耗,可以讓其聲音更大,傳得更遠。 銅鼓通體無接縫,說明采用了整體鑄造技術。 商代青銅器多以范鑄法制作,而崇陽銅鼓的復雜結構(如中空鼓座與鼓腹相通)需要高超的分模與合鑄技術,堪稱商代青銅鑄造的“技術巔峰”。 在商代,鼓不僅是樂器,更是權力與神圣的象征。 商代人信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鼓是溝通天地的媒介。 崇陽銅鼓有著厚重造型與神秘紋飾,它可能用于宗廟祭祀,通過鼓聲祈求神靈庇佑。 在商代 ,鼓也用于戰場,擊鼓進軍,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嘛! 鼓聲在戰場上能起到鼓舞士氣、指揮進退的作用,鼓是冷兵器時代不可或缺的“聲音武器”。 就是不知道它的聲音傳得遠不遠,與皮革的鼓比起來會怎么樣。 它雖然已經3千多年了,到現在卻仍然可以敲響! 不過,它的聲音是青銅的聲音,和皮革做鼓面的鼓聲音肯定是不一樣的。 如果它的聲音不夠大、傳得不夠遠,那可能只是用于祭祀的。 (因為我覺得如果它的聲音比皮革做的鼓更好,那青銅鼓就不會如此少了) 更多湖北省博物館內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