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稱太極拳為內家拳者。有三因也。一為儒家之意。所以別于方外也。一為節拿抓閉等技。行之于內。而無形也。一為內部氣之旋轉運用(鍛煉精氣神)是也。太極拳中初步氣之呼吸。專尚鼻而不尚口。與普通以鼻吸口呼者不同。且至藝高時。胸腹中之氣。(出自中焦)可分為上下二層。(俗謂先天氣后天氣)呼時上層氣(后天氣)由鼻呼出。同時下層氣(先天氣)反降入丹田。吸時上層氣由鼻吸入。同時下層氣反由丹田逼上。此種境界。俗曰氣通。 凡練習正宗太極拳術。至相當程度時。均能達之。然初習者。可不必過分求之。以免妨礙拳式姿勢。祇求動作和緩。呼吸自然。周身舒適而已。否則屏壓抑制。勉強使氣降沉丹田。勢必易入歧途。下部發生痔疾腸疝一類病癥。但至相當程度后。則氣之呼吸。如何運用。亦不可不加注意。若不知其理。卽不能達太極拳之圣境。十三勢行功心解中云。能呼吸。然后能靈活。意卽呼吸與動作。當求其互相合拍。應呼者呼。應吸者吸。蓋吸則為虛。呼則為實。知之然后身體自能靈活。否則虛實不分。練習太極拳之眞諦全失。 因太極拳最注意虛實也。普通教習授徒。分為內外兩部。內部為呼吸。外部為拳勢。往往僅教外部。而不授內部。此乃授之不得其法。反滋弊端。故不如聽其自然。日久或能知其訣竅。非謂教者故意不肯示人也。惟本書為指示初學者應有之常識。不能因噎廢食。故亦詳述其運用之法。大抵在盤架子之時。出手為呼。收手為吸。升為吸。降為呼。提為吸。沉為呼。開為吸。合為呼。動步轉身及各式過渡之時。為小呼吸。小呼吸者。即呼吸不長。又呼又吸。而含有稍停息之象也。 在推手時。按為呼。擠為呼。捋為吸。掤為吸。化為吸。被捋為自然小呼吸。此小呼吸。乃求心靜。心靜則可視聽對方之行動。而不致有誤。如被擠被按至不能再吸時。則改為呼。因使吸進之氣。散于四肢也。故呼之不能再呼時。改為吸。吸至不能再吸時。改為呼。呼與吸。原可循環而變更也。在大捋中之呼吸。閃為呼。靠為呼。按為呼。捋為吸。被靠為吸。被捋為小呼吸。轉身將按未按時。為小呼吸。其他動步未發勁時。亦均為小呼吸。因求其靜而能視聽。且有沾黏勁也。劍、刀、桿、散手等。呼吸運用。亦與盤架子者同。卽出手為呼。收手為吸。升為吸。降為呼。開為吸。合為呼等等。恕不贅述。 至于內部氣之旋轉方式。分為先天往后天。與后天往先天二種。(一)由前往后。(俗謂由先天往后天)即丹田氣往下達于海底。抄尾閭而起。緣脊上行。經玉枕、天靈等穴。下過前額、人中、喉結、心窩、臍輪等處。而仍歸于丹田原處。(二)由后往前。(俗謂由后天往先天)卽丹田氣往上過臍輪、心窩、喉結、人中、前額等處。經天靈、玉枕等穴。緣脊下行。抄尾閭而過。達于海底。往上仍歸于丹田原處。正與前式相反。此種行氣。初練時亦甚渺茫。日久自能達斯境界。以上兩種內部氣之旋轉。 除單人練功時。當采用外。在與人交手發勁時。更宜注意。否則。發勁雖厲。亦屬徒然。按太極拳中武藝高超者。不僅己身內部氣之運用。純熟自如。卽對方身內之氣。或升或降。或前或后。均可由手探知。斯種精微功夫。非初學者所能了解也。至于呼吸中含有哼哈二字。(功深后亦能兼以口。或僅以臍作呼吸)。藝高者在單練。或與人交手時。每于無意中。口露此二字。其理有三。一使內氣舒泰。無屏壓受傷之虞。二使內勁全部透出。無稍滯留。三使敵人驚惶。(敵旣驚惶。動作散漫。神志昏迷。進退失據。不能自守。則可乘虛而入)。故哼哈二訣。用處極大。學者不可不知。 哼,多用于引化時。(內氣為吸)。哈,多用于拿發時。(內氣為呼)乾隆舊抄本太極拳經歌訣內載。拿住丹田練內功。哼哈二氣妙無窮。動分靜合屈伸就。緩應急隨理貫通。又太極拳老譜中內載。對待(推手)有往來。是早或是晚。合則放發去。猶如凌霄箭。滋養有多少。一氣哈而遠。口授須秘傳。開門見中天。由此可知哼哈二字之妙用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