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里欠了很多錢,我該怎么辦?” 這是我前兩天,在某乎上看到的一個問題。 提問的網友說,他現在還是一名高中生,家里開餐飲店,虧了不少錢。 父親生了一場大病花了20多萬,七七八八算下來,家里一共欠了好幾十萬。 他就覺得內心很自卑,不知道該怎么辦,或許在這位網友看來,此刻他手上正握著人生最爛的牌。 事實上,人生最爛的牌,絕不是家里有多么窮,更不是外邊欠多少債。 一副真正的爛牌,是父母帶給子女的悲觀、恐懼、絕望、自私、冷漠和自我厭棄等。 為什么這樣說呢? 父母對子女的人生影響非常大 很多人都知道,子女的人生深受父母影響。但是并不一定知道這背后的原因。 我們有必要對其進行深入了解。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心理學家之一,阿爾伯特·班杜拉曾提出過一個“社會學習理論”。 這一理論告訴我們,孩子通過觀察和模仿他身邊最親近的人,通常也就是父母,來學習一些行為、態度和價值觀。 1961年,班杜拉做過一個名為“波波玩偶的實驗”。 班杜拉選了72名幼兒園的孩子,男孩和女孩各占一半,這些孩子平均年齡都在4歲4個月。 72名孩子,隨機分成3個大組,每組24個人。每組的孩子,分別觀察不同的成人行為。 第一組的孩子,觀察到的成人行為是,成人對波波玩偶(一種充氣不倒翁玩具,高1.5米)拳打腳踢、辱罵,成人并不受任何懲罰。 第二組的孩子同樣觀察到,成人對波波玩偶進行拳打腳踢、辱罵,但是成人要受到被責罵的懲罰。 第三組的孩子觀察到,成人只是安靜地拼積木,無視波波玩偶,沒有任何懲罰。 20分鐘后,孩子被帶到新的有波波玩偶的房間。 實驗結果表明,第一組的孩子,88%復制了成人的踢打玩偶的行為,40%模仿了成人的語言攻擊,諸如“踢死你!”等語言。 攻擊總量是第三組的3倍以上,第二組的孩子攻擊行為明顯減少,因為他們先前看到攻擊波波玩偶會受到懲罰。 由此可見,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有著多么大的影響。 我們也經常說,3歲看老,3歲為什么能看到一個孩子的老? 不就是因為孩子在這個年齡階段,就已經開始把父母的言行舉止,刻在自己的腦海里、行為上了嗎。 所以,作為父母要成為孩子的榜樣,在孩子面前謹言慎行。 尤其是要注意,不要給孩子傳遞出悲觀、恐懼、絕望、自私、冷漠和自我厭棄等情緒。 負面情緒足以毀掉一個人的人生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 有些人,遇到不如意的事,心態很好,告訴自己,“沒事!多大點事嗎?” 另外一些人,可能就會很悲觀,“唉!這種事,怎么會發生在我身上!還讓不讓人活了。” 想必大家也都知道,遇到不如意的事,有個好心態,才是解決事情的開端。 很多時候,事情本身并不是絕路,把我們逼上絕路的是我們的心態。 先前也說了,父母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 如果父母本身就時常處于悲觀、恐懼、絕望、自私、冷漠和自我厭棄等情緒當中。 那么子女也會時常陷入這種負面情緒中。 試想一下,被父母負面情緒影響的孩子,在生活當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時,他會何等絕望。 在學校成績不好,“唉,可能我就是比別人笨吧。” 工作中出了錯,領導指著鼻子一頓輸出,“這點工作都做不好,活著也是浪費糧食!” 他自己也恨不得抽自己兩巴掌,還覺得領導說得對。 遇到自己喜歡的人,表白被拒絕,“我這樣的人,沒有人會看得上吧!”自從以后,心門緊閉。 帶著負面情緒前行的人生,可不就是人生最爛的牌么。 任何時候都不要否定自己 父母會不會帶給自己負面情緒,做子女的決定不了。 如果父母已經把負面情緒帶給了自己,自己已經手握人生中最爛的一副牌,該如何自救? 切記一點,那就是任何時候都不要否定自己。 沒做好的,我們可以反思,以便下次把事情做好。但是,不要過度反思。 過度反思,只會讓我們陷入負面情緒的泥沼地,無法自拔。 ![]() 這樣的反思,我們不需要。 史蒂芬·柯維在他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中,提到過:“刺激與回應之間存在著一段距離,成長和幸福的關鍵就在于這段距離。” 這是告訴我們,任何時候我們都可以主動作出選擇,選擇用何種態度面對外在刺激。 請相信,即使天崩開局,仍有逆風翻盤的機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