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吾廬記 清 魏禧 朗誦: 背景音樂:《高山流水》 --------------------------- ![]() 季子禮,既倦于游,南極瓊海,北抵燕,于是作屋于勺庭之左肩,曰:'此真吾廬矣!'名曰吾廬。 廬于翠微址最高,群山宮之,平疇崇田,參錯其下,目之所周,大約數十里,故視勺庭為勝焉。于是高下其徑,折而三之。松鳴于屋上,桃、李、梅、梨、梧桐、桂、辛夷之華,蔭于徑下,架曲直之木為檻,堊以蜃灰,光耀林木。 客曰:'斗絕之山,取蔽風雨足矣。季子舉債而飾之,非也。'或曰:'其少衰乎!其將懷安也。' ![]() 方季子之南游也,驅車瘴癩之鄉,蹈不測之波,去朋友,獨身無所事事,而之瓊海,至則颶風夜發屋,臥星露之下。兵變者再,索人而殺之,金鐵鳴于堂戶,尸交于衢,流血溝瀆。客或以聞諸家。家人憂恐泣下,余談笑飲食自若也。及其北游山東,方大饑,饑民十百為群,煮人肉而食。千里之地,草絕根,樹無青皮。家人聞之,益憂恐,而季子竟至燕。 客有讓余者曰:'子之兄弟一身矣,又唯子言之從。今季子好舉債游,往往無故沖危難,冒險阻,而子不禁,何也?'余笑曰:'吾固知季子之無死也。吾之視季之舉債冒險危而游,與舉債而飾其廬,一也。 ![]() 且夫人各以得行其志為適。終身守閨門之內,選耎趑趄,蓋井而觀,腰舟而渡,遇三尺之溝,則色變不敢跳越,若是者,吾不強之適江湖。好極山川之奇,求朋友,攬風土之變,視客死如家,死亂如死病,江湖之死如衽席,若是者,吾不強使守其家??鬃釉?'志士不忘在溝壑。'夫若是者,吾所不能而子弟能之,其志且樂為之,而吾何暇禁!' 季子為余言,渡海時舟中人眩怖不敢起,獨起視海中月,作《乘月渡海歌》一首;兵變,闔而坐,作《海南道中詩》三十首。余乃笑吾幸不憂恐泣下也。 廬既成,易堂諸子,自伯兄而下皆有詩,四方之士聞者,咸以詩來會,而余為之記。 ![]() ![]() ![]() 注 釋 ①季子禮:魏禮,字和公,號季子。 ②極:遠至。瓊海:瓊州,今海南島。 ③勺庭:作者翠微山堂號。左肩:猶'左首'。 ④宮之:圍繞?!抖Y記·喪大記》:'吾為廬宮之。'鄭玄注:'宮,謂圍障之也。' ⑤參(cēn)錯:參 ⑥周:至,遍及。 ⑦視勺庭為勝:比勺庭更好。視,比較?!秴问洗呵铩ぶ偾铩?'量大小,視長短,皆中度。' ⑧高下其徑:隨地勢高下為路。 ⑨辛夷:木名,亦稱木蘭,開紫紅花。華,通'花'。 ⑩蔭:遮蔽。 ?檻:欄干。 ?堊(è餓)以蜃灰:涂刷蛤殼粉。堊,涂刷。蜃,指大蛤。 ?斗絕:非常陡峭。斗,通'陡'。 ?其:揣度之詞。少:稍。衰:減退,懈怠。 ?懷安:留戀家室,圖安逸。唐代歐陽詹《出門賦》:'惕懷安以敗名,曾何可以少留。' ?瘴癩(laì賴):我國南方濕熱,山林間蒸發之煙氣,使人致病,故有此稱。 ?發屋:揭去屋頂。 ?兵變:軍隊嘩變,叛亂。再:多次。 ?金鐵:指兵器。 ?尸交于衢:道路中尸體交錯。衢,大道。 ?溝瀆(dú毒):猶'溝壑',山野溪谷。 ?以聞:以之聞,即告知的意思。 ?讓:責備。 ?'子之'句:謂與兄弟關系至親。之,與?!蹲髠鳌の墓荒辍?'皇父之二子死焉。'杜預注:'皇父與谷甥及牛父皆死。'一身,猶'一體',喻關系密切。 ?無死:未死。 ?得行其志:做志愿要做的事。適:適意。 ?閨門:宮苑、內室的門。借指宮廷、家庭。婦女所居之處。借指婦女、妻子。城上小門?!敖痖|門”的省稱。泛指城門。 ?選耎(ruǎn軟):怯懦。選,通'巽',怯懦、柔弱。耎,同'軟'。趑趄(zī jū):猶豫貌。 ?蓋井而觀:蓋住井口觀天,喻眼光閉塞。 ?腰舟而渡:腰間系著葫蘆渡水。《莊子·逍遙游》:'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于江湖。'陸德明釋文引司馬彪的話說:'樽如酒器,縛之于身,浮于江湖,可以自渡。慮,猶結綴也。案,所謂腰舟。'后喻做事過于謹慎?!稌x書·蔡謨傳》:'性尤篤慎,每事必為過防,故時人云:'蔡公過浮航,脫帶腰舟。'' ?極:窮盡。 ?攬風土之變:閱歷各地風俗人情之變異。 ?死亂如死病:死于變亂同病死一樣,謂不畏死于變亂。 ?衽(rèn任):指家中床席?!秲x禮·士喪禮》:'衽如初。'鄭玄注:'衽,寢臥之席也。' ?志士不忘在溝壑:出自《孟子·滕文公下》,趙岐注:'志士,守義者也。君子固窮,故常念死無棺槨歿溝壑而不恨也。'此語是孟子就齊景公不按常規方法招虞人,虞人不至而將其殺之一事說的,后文又有'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之語,該文作者便徑直作'孔子曰'了。 ?何暇禁:何須禁止。 ?眩怖:頭暈并驚恐。 ?闔(hé):閉門。 ?易堂諸子:作者與魏祥、魏禮,及李騰蛟、丘維屏、彭任等人,在翠微峰建立學舍,講學論文,號易堂。 ?伯兄:大哥。 ![]() ![]() ![]() ![]() 賞 析 《吾廬記》是作者為其弟魏禮的“吾廬”寫的居室記。記中既寫了“吾廬”的得名與景物,而篇幅更多的則是在寫其弟的為人,以及他對其弟的培養與希望。突出魏禮冒著險危去遠游的性情,弘揚'志士不忘在溝壑'之精神。文章敘議交錯,轉換自然。 ![]() 這篇記文,先寫吾廬周圍的景物,雖然著墨不多,但松聲花影,已使讀者如聞如見。折木為檻,刷以蚌灰,其實也是就地取材,草草成家,可是卻已有兩個人在議論:一個批評魏禮不該借債飾廬,一個揣測魏禮或許意志衰退。這兩個人物可能是虛構的,甩他們的三言兩語,引出作者自己要闡述的主旨,這就是'人各以得行其志為適'。 ![]() 文章講究起伏變化,反映當時的社會面也廣,含意也發人深省。作者主張,只有通過艱險的環境來鍛煉,才能成為有用之材。 ![]() ![]() ![]() 作 者 魏禧(1624-1680),字冰叔,一字凝叔,號裕齋,亦號勺庭先生。江西寧都人。 明末清初著名的散文家。與侯朝宗、汪琬合稱'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 與兄魏祥、弟魏禮并美,世稱'三魏'。三魏兄弟與彭士望、林時益、李騰蛟、邱維屏、彭任、曾燦等合稱'易堂九子'。 ![]() 魏禧聰穎好學,才氣過人,抱負遠大,致力于科舉考試,希望成為國家有用之才。1644年甲申之變使他的科舉幻想破滅,深痛國亡,于是棄科舉,走上了治學之路。 明朝滅亡,隱居翠微峰。出游江浙一帶,廣泛結交隱逸之士。1678年(康熙十七年),詔舉博學鴻詞,因病推辭。有司催他上道,不得已至南昌,稱病重,于是放歸。 ![]() 魏禧喜好讀史,尤其喜好《左傳》及蘇洵文章。其文'凌厲雄杰',為世所稱道。 其論文主張經世致用,積理、練識,他長于策、論等以廣大胸懷而謀天下之事的文體,對其它文體的創作也都有所心得,寫出了煌煌百萬字的作品。 他的文章多頌揚民族氣節人事,表現出濃烈的民族意識。還善于評論古人的業跡,對古人的是非曲直、成敗得失都有一定的見解, 著有《魏叔子文集》22卷,《詩集》8 卷,《日錄》3 卷,《左傳經世》10卷,《兵謀》《兵法》各1 卷,《兵跡》12卷。 散文作品有《邱維屏傳》和《大鐵椎傳》等。 ![]() 圖文來源網絡 如不妥請告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