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下方播放按鈕收聽十點主播佳音朗讀音頻
這是遲子建長篇小說《煙火漫卷》的開頭。 忙碌在日出之前,歇腳在月落之后,人,是大地永恒的主角。 《煙火漫卷》以哈爾濱為主體,聚焦都市百姓命運,于城市煙火中,譜寫了一曲平凡人的命運交響。 主人公劉建國本該有大好前程,卻在年輕時丟了友人的孩子,從此大半生都掉進了尋找孩子的夢魘中。 他事業潰散,愛情破碎,但從未放棄尋找,也從未放棄對生活的希望。 他坦然接受命運給予的一切,無論昨日如何暗沉,都能在新一日繼續出發。 劉建國顛簸的一生,如一本傳世之書,無聲,卻有無窮力量。 真正的強大,不是執劍操戈,而是不動聲色地接納。 ![]() 劉建國生長于哈爾濱一個普通家庭,父母早逝,他有一兄一妹,還有一個一起長大的好友,于大衛。 中學畢業后,他和于大衛一起,做了下鄉知青。 于大衛去了佳木斯,劉建國則去了黑龍江北部,在一個林場當運材車司機,做著人人眼紅的“俏活”。 然而1977年,隨著一場回鄉探親,他的命運被徹底改寫。 ![]() 那年深秋,他在探親途中,突然想起已兩年未見于大衛,就改道去了佳木斯。 正值高考恢復,于大衛夫婦正在抓緊復習,無暇照料尚在襁褓中的兒子。 于大衛于是拜托劉建國,把兒子銅錘順道帶回哈爾濱,交給孩子的奶奶。 劉建國答應后,滿懷忐忑上了火車,不料一到座位就被人盯上。 鄰居一個男子,假裝逗孩子玩,在劉建國背孩子的背帶上做了手腳,趁亂偷走了孩子。 劉建國發了瘋一般尋找,均毫無線索。 列車抵達哈爾濱站,那響亮的鳴笛,像為他奏起的一曲悲歌。 知青生活結束后,別人都各奔前途,只有他留在了哈爾濱,守著這座城尋找孩子。 他先是進了一家化工廠,但因為尋找銅錘經常曠工,出現在了第一批下崗名單里。 下崗后,他當過三輪車夫、送水工、管道工……多年來,走爛過無數雙鞋子。 后來,他做起了流動性更大的“愛心護送”司機,跑各地接送患者,每到一處,都千方百計打聽孩子的下落。 然而30年如一日,他從風華正茂,開到了年過花甲,銅錘卻還未出現。 希望與失望無限次交替中,他也煉成了一顆鋼鐵不摧的心。 長夜的孤獨,生活的漂泊,他始終接受著命運砒霜般的饋贈,不怨、不頹、不倒、不棄。 直到孩子的父母都已放棄,直到他兩鬢斑白,他仍在四處打聽。 ![]() 盧梭說:
劉建國儼然是后者,尋找是貫穿他一生的使命,也是支撐他前進的信念。 書的最后,在劉建國垂垂老矣之年,他終于找到了銅錘,給漫長的尋找旅程劃上句點。 人生恰如這般,勇于面對,才不被擊垮。 坦然接納,不言放棄,才終得圓滿。 ![]() 劉建國當年在林場插隊時,是有一位戀人的。 戀人是位音樂老師,然而當劉建國丟失銅錘的事情公開之后,老師就疏遠了他。 這朦朧的愛情之花,尚未綻放,就已枯萎。 劉建國平靜接受,他甚至不再期盼愛情的降臨,然而命運有它自己的安排。 30多年以后,一位叫黃娥的女子帶著孩子找到他,要讓孩子叫他“爸爸”。 原來,黃娥在報紙上得知劉建國的尋人事跡,知道他是位良善之人,就帶著孩子來“投奔”。 她宣稱丈夫失蹤了,想給孤苦的孩子找一個父親,而劉建國正好合適。 劉建國見無法拒絕,就讓這對母子留了下來。 ![]() 于是,黃娥成了劉建國“愛心護送”車上的助手,一起接送患者。 從前漫長而壓抑的接送旅途,自此有了黃娥的說笑,像是給劉建國干涸的心靈灑下的一片甘霖。 黃娥所住的榆櫻院積水,劉建國拖著疲憊的身體,連續工作幾個小時,為她挖溝排險。 黃娥出車禍住院,劉建國在得知她沒有生命危險時,一個人上了頂樓,望著夕陽,激動落淚。 而多年的孤獨,讓他始終未邁出那一步,未敢開口。 但沒想到被人捷足先登,在黃娥住院恢復期間,翁子安日夜照料。 翁子安是劉建國的一個固定客源,見到黃娥的第一面,便對她一見鐘情。 隨后用他巨大的物質優勢,“無孔不入”地關心著黃娥的生活。 劉建國再一次坦然面對,翁子安年輕有為,為了黃娥有更好的余生,他只能選擇放手。 不爭不搶,從容以對,就當感情從未萌生過。 讓黃娥和她的孩子變成生命里另一種存在,繼續溫暖著他的余生。 愛情是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無論30年前,還是30年后,他明白,如若沉湎于失去的痛苦,那便走不出生活的泥淖。 ![]() 正如有句話所說:
執著失去,如困牢籠;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對于生命中那些得不到的人,最好的狀態,是笑著釋懷。 ![]() 書中有這樣一句話:
這也是劉建國的人生感悟。 他本性善良,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他本可謀取暴利,但從未多收過患者的錢。 他為人赤誠,熱心助人,幾十年“愛心護送”生涯,也落得一個好名聲。 但他也曾有過被邪念控制的時刻,那件事多年來縈繞心中,成為他心中的一道坎兒。 ![]() 1983年的夏天,尋找銅錘的第7年,劉建國30來歲,正當年華。 由于遍尋哈爾濱而不得,他把目光放在了省內市縣。 他去了興凱湖畔的一個小漁村,挨家去問,有沒有家庭收養過孩子。 可那里的兒童全都有親生父母。 傍晚時分,失望的劉建國就在一家客店住了下來,飲酒后,去了湖邊。 夕陽之下,湖面開闊,白鷺紛飛,那一刻,他的委屈和不甘達到頂峰。 就在這時,他看到了一個穿著白背心的六七歲男孩。 孩子那無邪的姿態,讓他想起當年在林場拉小提琴的音樂老師。 他邪念頓生,對他做出卑劣舉動。 多年來,劉建國滿懷愧疚,只要回憶起那個夜晚,就涕泗橫流。 那記憶就像一把利刃,剜著他的血肉,使他不得安寧。 在放棄黃娥之后,他終于鼓足勇氣,去尋找那個被自己傷害的男孩。 他想盡全力去幫助他,用盡余生去贖罪。 他知道,只有從心靈世界祛除一寸黑暗,他才能得到一寸光明。 時過境遷,他用僅存的線索,費盡周折終于找到已人到中年的男孩。 男孩由于當年的陰影,變得陰翳、孤僻,獨自一人靠打漁生活。 劉建國賣掉了哈爾濱的房子,在當地買了一套房,用余生來陪伴男孩。 接下來的日子,結網打漁,劈柴煮湯,他感受到了難得的安寧。 ![]() 《追風箏的人》中寫:
污點既已形成,那些捶胸頓足、悔不當初已毫無意義,我們無法改變過去,只有改變自己。 用更多的善行去贖罪,把對別人的傷害降到最低。 能正視,能改之,才是對自己和他人最大的救贖。 污點亦是人生的一部分,真正強大的人,敢于接納完整而真實的自我。 敢正視過去,才能掙脫枷鎖;敢自我和解,才能擁有未來。 ![]() 書的最后,答案揭曉: 那個對劉建國最為信任的固定客源、同時也是打碎了他愛情的翁子安,正是他多年來一直尋找的孩子。 這結果太出乎他的意料,劉建國一把抱住翁子安,放聲大哭。 如同許多次一樣,這一次,命運的戲謔也沒能讓他屈服。 淚干之后,他如釋重負,再啟新程。 幾多輾轉,幾多磨難,他均坦然接受,屹立不倒。 正如稻盛和夫所言:
一味逃避,只會一蹶不振;奮起困境,才能窺得曙光。 誠如塵世中的每個我們,人生不如意之事遍布,平和接受,堅強面對,是永遠的不二之解。 人生路上,風雨撲面,愿我們都能如主人公這般,勇敢接納堅定向前。 踏平所有不平,迎接下一個黎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