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北伐戰爭中出現的地域性新軍閥派系,有湘軍、鄂軍、粵軍、桂軍、川軍、滇軍和黔軍等,那么,其中有沒有出現過以安徽人為主的軍事集團呢?筆者今天就來介紹一下,北伐戰爭中曾曇花一現的皖系第三十三軍柏文蔚軍事集團,該集團后來在北伐之后的軍隊縮編中被裁撤。 
第三十三軍長柏文蔚 1926年10月,北伐軍勝利攻克武漢后,原安徽籍的革命志士匯聚一堂,經北伐軍總司令蔣介石批準,他們決定回家鄉組建一支以安徽人為主的軍隊,這就是第三十三軍。經內部協商,大家共同推舉革命元老柏文蔚為軍長,柏文蔚,字烈武,1876年出生于安徽壽縣,辛亥革命中曾任北伐聯軍總指揮,后又參加過討伐袁世凱和孫中山發起的護法戰爭等。 柏文蔚這會正避居北京東交民巷,得知消息馬上趕回武漢就任軍長,與之搭檔擔任第三十三軍黨代表的則是同為辛亥革命元老的常恒芳,參與部隊組建工作的還有王慶云、朱蘊山、沈子修等人。該軍基本部隊為直奉戰爭期間由安徽民間武裝合編而成的國民二軍第15旅,國民二軍敗退潼關后,第15旅幾經波折,最后終于突圍轉移到湖北羅田,接受了北伐軍的收編。 第15旅被改編為第三十三軍第一師,下轄兩個旅,師長為袁家聲,兩個旅長為程華亭、廖梓英。另有團長岳相如,因其堅決不愿與袁家聲共事,故將該團改編為獨立旅,這樣全軍共有一師一旅總兵力6000余人。朱蘊山等又派人前往安徽太湖,策動北洋軍將領馬濟手下團長陳雷起義,其部改編為第三十三軍軍部教導團。1927年2月,第三十三軍正式向皖西地區進軍,先是接收了北洋軍葉開鑫部的投降,后又攻克正陽關,俘敵400余人。 
常恒芳與朱蘊山 第三十三軍主力隨后繼續追殲殘敵,其中第一師主力進駐徐州,獨立旅進占渦陽,并收編了北洋軍將領于學忠手下的一個旅,隨后被擴編為第三師,旅長岳相如升任師長。此時北洋軍奉系軍閥張宗昌正屯兵津浦路南段各據點,與北伐軍對峙中,但他沒有料到的是,擔任其總部警衛任務的第67師師長張克瑤早已與王慶云暗中聯系,準備一有機會就投奔北伐軍。 張克瑤原計劃中心開花,一舉端掉張宗昌的總指揮部,但考慮到敵眾我寡,還是趁天黑突圍而出,最后輾轉抵達六安與第三十三軍主力勝利會師,該師隨后被改編為第二師。蔣介石聽說了第67師起義的消息,便派張參謀帶現金一萬元過來,聲稱想把他們調到總部去。張克瑤一方面不好意思違背與柏文蔚等好兄弟的約定,一方面也擔心調過去后自己的部隊被黃埔系吃掉,便婉言予以謝絕,稱本師現有8000余人,你這點錢恐怕一個月的工資都不夠。 小心眼的蔣介石見張克瑤這么不給面子,當然不會給他們好臉色,十天后便發來軍令,命第三十三軍二師立即北上徐州,不得延誤。張克瑤帶著部隊抵達徐州,見到留守此地的黔系第十軍軍長王天培,才得知北洋軍閥孫傳芳、張宗昌部正大軍壓境,蔣軍及其所屬雜牌部隊已紛紛南撤,他們這些留下的人都是準備斷后的,是被要拿來“犧牲”掉的。 按照王天培的命令,第二師奉命把守徐州門戶韓莊,在張宗昌的白俄鐵甲列車炮轟擊下堅守了五晝夜,傷亡旅長以下1000余人。王天培見第二師戰斗力還不錯,便詐稱要對北洋軍發動反擊,命第二師向敵運動,自己卻虛晃一槍,搶走全部列車先溜了。張克瑤犧牲了一個整團的兵力,才撤回徐州火車站,見王天培的部隊早已不見蹤影,只能繼續下令緊急突圍,該師的800余名傷員因為不方便帶走,都被遺棄在城內。 
張宗昌的白俄雇傭軍 第二師突圍至蚌埠,柏文蔚早已率軍在此接應,沒過多久蔣介石也坐著列車來了,并召集第三十三軍旅以上軍官開會。當蔣介石問道:“徐州是什么情況?”時,張克瑤聯想到自己8000人的隊伍傷亡了一半,憤慨難忍,就把堅守韓莊和徐州突圍的經過講了一遍。蔣介石點點頭,表示可以給張克瑤補充2000支步槍,又問道:“王總指揮怎么沒來開會?”大家就把被王天培丟下的經過又講了一遍,蔣介石聽后沒吭聲——不過后來他還是把王天培給槍斃了。 蔣介石最后總結說:“這個俗話說守江必守淮,還是麻煩柏軍長當淮河防御總指揮。”然而柏文蔚沒有任何回應,大家轉頭一看,這家伙居然正腦袋一顛一顛地在那里打瞌睡,頓時弄得蔣介石非常尷尬,他只好打圓場說:“柏軍長看來這幾天很辛苦,那會議到這里就結束吧。”開完會,蔣介石就回南京去了,等他走后,柏文蔚才氣憤地對大家說:“又給我畫大餅,這個空頭總指揮,除了我們軍我還能指揮誰去?我剛才就是故意打瞌睡,壓根不想鳥他!” 張克瑤等都同意柏文蔚的看法,大家于是派教導團到前沿陣地去虛晃一槍后,就全軍后退撤到合肥去,并打退了孫傳芳一個師的追擊。不過考慮到這一行為畢竟是違反蔣介石的命令的,大家商量了一下,還是以第三十三軍全體師以上長官的名義發了一份通電給北伐軍司令部,大意是本軍如何因客觀原因不得不先放棄蚌埠。 小心眼的蔣介石當然不會放棄柏文蔚在會上假裝打瞌睡讓他難堪的事情,于是待江北前線形勢穩定后,他便聯系正主持南京軍委會工作的何應欽、李宗仁、白崇禧等人,發布命令調柏文蔚為北路宣慰使,另提拔張克瑤為第三十三軍軍長。張克瑤看出這是蔣介石要分化他與柏文蔚的關系,于是堅決不接受軍長職務,并提議可由黨代表常恒芳代理軍長,但實際上第三十三軍軍部的工作仍由被大家所擁護的柏文蔚主持。 
被槍斃的第十軍軍長王天培 此時的第三十三軍又新擴編一個教導二團和一個教導師(師長潘善齋),總兵力已達3.5萬余人,這么多人的吃飯就成了大問題。本來,柏文蔚等積極參加北伐,是想打回安徽老家后弄個省主席當當,好給弟兄們弄口飯吃。但蔣介石顯然不會這么同意,因為一個地方派系既握有軍權有握有地方財政權,很容易變成新桂系那種半獨立狀態,一點水也潑不進去,于是他最后任命北洋軍投降將領陳調元主政安徽。 陳調元這個人打仗不行,搞錢搞關系很有一套,不僅每個月孝敬李宗仁50萬元,蔣介石的隨從文武們還經常到安徽省駐(南)京辦去開派對,有吃有喝非常開心。而第三十三軍雖然是安徽人本地軍隊,但因為不受陳調元指揮,所以在物資供給上很受排擠,不僅蔣介石不給發軍餉,安徽地方政府在陳調元授意下經常以各種理由刁難該軍的生活物資采購。 直到1928年春,北伐軍發起二次北伐后,第三十三軍才擺脫了缺衣少食的窘境,該軍與第四十軍賀耀祖部走在一路,在山東魚臺與孫傳芳主力遭遇,雙方大戰一場,互有傷亡,直到友軍趕來支援才將孫軍擊退,魚臺戰役也是二次北伐中的唯一一次惡仗。北伐勝利后,第三十三軍改駐山東鄒縣、滕縣和兗州,總算是不用和陳調元扯皮了。 在1928年秋的全國軍隊縮編中,蔣介石為了保留自己的嫡系軍隊,決定拿其他雜牌部隊開刀,而第三十三軍作為幾次不給他面子的部隊,自然首當其沖。柏文蔚原以為,自己手下3.5萬弟兄,怎么說好歹也會給保留一個師的編制,結果在實際中,第二師抽出一個團、第三師抽出兩個團分別補充給蔣軍嫡系,第一師則被縮編為一個2000余人的新編第三旅,由蔣軍派來的韓德勤擔任旅長。這樣全軍保住飯碗的只有7000人,相當于被裁員80%。 
第三師師長岳相如 被奪去軍權的柏文蔚當然對蔣介石肢解第三十三軍的行為非常不滿,在老家養老的時候,他便經常和地下黨、改組派有暗戳戳的來往,甚至還組建了一個學兵團幫助他們培訓軍事人次,負責這項秘密工作的就是后來被張國燾殺害的我軍早期著名軍事家許繼慎。蔣介石雖然對此事有所了解,但看在柏文蔚是革命元老的份上,也就沒有怎么難為他,只是把學兵團予以解散了事。柏文蔚之后干脆專心佛學不再管事,最后于1947年去世。 由于第三十三軍存在時間不足兩年,所以翻開以我軍為主視角的近代中國戰史書籍,會很難發現有關該軍的記錄,不過該軍的余脈新編第三旅后來在紅軍時期倒是刷了把存在感。1929年,由原直魯聯軍第九軍縮編成的獨立第四旅在浦口被繳械,官兵全部補入新三旅,這樣該旅也被升級為第52師,師長仍為韓德勤,團以上長官大多為黃埔生。 在1931年9月蔣軍對江西蘇區的第三次圍剿中,第52師在吉安縣方石嶺遭紅一方面軍伏擊,激戰幾小時后,其下屬的兩個旅四個團全部被紅軍殲滅,旅長王付乾、團長甘達潮被擊斃,團長劉嘉樹被俘,韓德勤與其他幾個團長被紅軍俘虜后,謊稱自己是伙夫、馬夫、士兵,才僥幸逃得性命。雖然之后蔣軍土木系第十八軍又重建第52師,但新的52師在建制傳承上已與原第三十三軍沒有關系,故這里就不再繼續介紹。 
新三旅旅長、第52師師長韓德勤 最后提一下第三十三軍其他人物的結局,第二師師長張克瑤1930任中將參議,1938年在港島病逝,終年55歲;黨代表常恒芳長期從事反蔣活動,1950年在家中病逝,終年66歲;教導師長潘善齋于抗戰后期退役,1951年在家中病逝,終年84歲;第三師師長岳相如在抗戰中堅持敵后抗戰,后被新桂系架空,1957年在蚌埠病逝,終年81歲;第一師師長袁家聲于1930年討蔣失敗后回家隱居,最后于1960年在合肥病逝,終年84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