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西醫朋友陳先生初學中醫時,搞不清噫氣、噯氣、打嗝到底有么子區別,網絡大神甚至把三者混到一起說,把中醫小白弄得一臉懵。今天咱們分析這三個“氣往上沖”的事兒講清爽。 這三樣雖說是都有“氣從肚子里往上跑”的樣子,但差得不是一星半點。《傷寒論》里早就把它們分得利利索索。 “噯氣”是胃里的氣慢悠悠往上跑。說白了,噯氣就是胃里頭的氣堵得慌,不順暢,然后慢慢悠悠往喉嚨口冒,聲音還拉得老長,就像你吃飽飯坐沙發上,突然“嗝——”一聲那樣,舒服又有點懶洋洋的。要是噯氣多,多半還伴到胃脹,胸口也悶悶的,像壓了塊小石子。《傷寒論》里講這是“胃氣不降”,說白了就是脾胃功能不行噠,吃下去的東西消化不動,氣堵在中間下不去;還有些人本身脾胃就虛,吃點生冷的、油膩的,動不動就噯氣。 “打嗝”,又叫呃逆,來勢猛,像膈肌抽了筋!打嗝跟噯氣完全不一樣,聲音又短又急,“呃!呃!呃!”一下接一下,自己想憋都憋不住,有時候打起來臉都憋紅,連說話都斷片。這在《傷寒論》里叫“噦”,是“胃氣上逆動膈”導致的,簡單說就是胃氣突然一下往上沖,把膈肌搞抽筋噠。比如夏天猛灌一瓶冰可樂,或者吃飯吃得太快太急,突然就“呃”個不停;還有些人情緒一激動,氣一上來,也會突然打嗝。 “噫氣”現在少有人提,好多人把它跟噯氣混到一起,其實它更像“輕聲版噯氣”。噫氣的聲音不大,還特別短促,不像噯氣那樣拉得長,也沒那么濁的味道。《傷寒論》里提噫氣,多半跟脾胃氣虛、消化沒力氣有關。它不像噯氣那樣是氣堵得慌,而是脾胃本身沒力氣把氣往下壓,濁氣才微微往上泛。 這三者的病機差得遠:噯氣是氣堵在中焦,脾胃運不動;打嗝是胃氣突然沖上來,把膈肌搞痙攣噠;噫氣是脾胃本身就虛,氣機輕輕往上逆。 張仲景是怎么治這三樣毛病的呢?要是噯氣多,胃里脹得慌,他可能會用“旋覆代赭湯”降逆和胃;要是打嗝不停,甚至打得胸口疼,說不定就用“橘皮竹茹湯”,清熱又降逆;要是老噫氣,還覺得沒胃口、渾身沒力,那可能就用“四君子湯”,慢慢給脾胃補點氣。不過要提醒一句,這些方子不是隨便用的。初學中醫碰到這種情況不要自醫!趕緊克醫院,中醫號脈調理,西醫做檢查,兩邊結合才放心。千萬莫拖到最后小毛病變大事!
本平臺分享本人《傷寒論》學習筆記,很可能存在錯誤觀點,僅供大家交流學習,本文不是醫療科普,也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不適,請找當地執業醫師面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