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人類是靠雙腳站立走路的動物,如果腳歪掉了,當然骨盆和脊椎也會受影響; 人類無法歪著頭走直線,當左右腿因足弓或髖關節異常,產生假性的長短腿,骨盆就會產生歪曲或偏移,并促使身體的姿勢產生扭曲與歪斜做代償,嚴重者會產生脊椎側彎;如果姿勢嚴重歪斜并促使胸腔的器官被壓迫,就容易產生心臟、血壓的毛病,如果是腹腔的器官被壓迫,就容易產生消化系統腸胃的毛病。 一般的解釋是: 左腿長側對身體的影響 1. 閉眼走路時容易偏向左側 2. 走路的第一步慣用左腳,穿褲子先穿左側,翹腿時左腳在上 3. 左肩下垂,皮帶左腰較高 4. 走路姿勢容易壓迫到腹腔,而產生腸胃、消化系統不適的困擾 如果出現以下情況,你可能就是右腳長的: 1. 閉眼走路時 容易偏向右側 2. 走路的第一步慣用右腳,穿褲子先穿右側,翹腿時右腳在上 3. 右肩下垂,皮帶右腰較高 4. 走路姿勢容易壓迫到胸腔而產生心臟、血壓、氣喘等呼吸系統的困擾 5.單腿出現靜脈曲張 癥狀通常會首先出現在短的一邊,包括: 足底筋膜炎 內側脛骨應力綜合癥 髕骨關節綜合癥 髂脛帶綜合征 同側的側腰痛骶髂關節不適 成因: 造成的原因很多,正常人兩下肢相差在1到2公分以內而不自覺者相當普遍,比較嚴重的,先天性的如半身肥大癥、先天性短股骨癥、骨骼缺乏癥、先天性髖關節脫臼等,后天者如發炎、骨折、腫瘤等引起的后遺癥。各種疾病造成的長短腿是的程度都不一樣。 下肢的主要功能為平衡及行走,長短不齊時就有跛行現象。因長期墊腳尖及骨盤傾斜的關系,而有脊椎側彎及容易疲乏之后遺癥。當差距太大時,則根本難以走路。處理上,必須考慮病人的年齡、性別、病因、現在及未來差距的嚴重度。 一般而言,長短腳應該是后天造成的,成人或長大后腿長短相差在兩公分以內者,多半不需治療,外觀上也不易看出。先天性的長短腳應該算是跛腳,算是肢體障礙的一種。 長短腳成因可以分為結構性和功能性兩大類: (一)結構性長短腳(Structural type): 常常是因為足部、脛骨、股骨或盤骨曾經出現車禍或骨折,癒合之后,長度減少了。另一種長短腳的形成是因為成長時下肢有不對稱的生長現象。 先天長短腿:由于骨骼真正短縮所致,通常與先天性疾病、外傷等有關。通常需要手術。如圖:小腿骨本身長短不同。 (1)輔具方法 如果是結構性長短,且長短差小于1.5公分,可以考慮由鞋墊來墊高短側腳 底的厚度,使腿部長度獲得平衡;但是如果長短差大于2公分,由于鞋子空 間的限制,只能由短側的鞋底墊高,但是會有底部厚度外觀明顯差異的困擾。 (二)功能性長短腳(Functional type): 長短腿其實大部分都是功能性的,雖不是真正的腿長不等,但腿長有左右不同的現象代表盆就會產生歪曲或偏移、體受力不平均。并促使身體的姿勢產生扭曲與歪斜做代償,嚴重者會產生脊椎側彎; 如果時間久了,除了腰部的問題之外,髖關節、膝蓋等,也會受到嚴重影響,腰酸背痛也在所難免。 如果懷疑或有人告訴你有長短腳的話,請先找醫師確認你是否有結構性長短腳(真正腿長不等)。若有;才可以在醫生建議下穿有墊高之鞋墊,否則將雪上加霜。 若確定不是結構性的,而只是外觀的腿長不等,那麼你要做的事除了醫療來減輕不適之外,長短腳的形成最主要是姿勢不正確,是要做骨骼矯正才可改善問題。 日常生活要養成正確姿勢以及藉由治療性瑜伽或脊椎運動來平衡骨盆、脊椎與髖部。 功能性長短腿與結構性長短腿的區分: 如圖:兩腿分開,利用拉伸抵排除肌肉不平衡的因素,若骨盆側傾消失,則為功能性長短腿。反之則為結構性長短腿。 影響方面: 長短腳患者鞋跟磨損情況可發現單側磨損較為嚴重。 長短腳可能引起腰背痛不耐久坐,無法步行較長時間。 髖關節疼痛,走路重心偏移,容易摔跤或足踝扭傷。 走路時,身體會搖晃,或其中一腳會覺得無力,或常無故跌倒。 處理方面: 長短腳的矯正,必需根據患者個別的情況來設計,以決定矯正的高度及調整的速度并定期追蹤檢查,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 功能性長短腳之治療: 熱敷用于促進血液循環減緩疼痛,超音波及雷射降低發炎,電療用于止痛。 運動訓練可以改善肌力不平均的現象。骨療法處理肌肉過度緊張,脊骨、盤骨的錯位及其他引致長短腳的病因。 【輔具治療】患者可用量身訂制鞋墊或腳跟墊來矯正長短腳及維持治療效果。 檢測的方法舉例: 1,跪坐在地上,也就是兩膝并攏地跪下來,臀部正坐在腳心上,并把背挺直。此時,你可用手摸摸兩隻腳的大拇指,有沒有一邊比較長一點?還是兩個大拇指是整齊的在一條直線上呢?若后者,應該沒有大礙。若是前者,大拇指比較后面的那隻腿,通常比較長。 2,躺平在硬地板上,兩腳同時向上舉高到垂直于地板,請家人或朋友幫忙看一下是否有一隻腳的大拇指比較高一點?那么它就是比較長的腳。 3,一個就是平躺或是俯臥測量雙腿長度了。 選擇姿勢觀察或是用尺子丈量足內踝的長短,確定腿的長短 由于力學的原因,躺著的長腿,會在站姿(窄站距)的時候將骨盆上頂,如下圖。這點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區分好。 一般來說,骨盆高的一側會伴隨著骨盆前旋,高側主要的涉及肌肉有腰方肌,髂腰肌等肌肉。就如下圖,緊張的腰方肌將骨盆上拉,造成功能性長短腿。 低側和外展肌肉群的縮短有相關性。 單腿抬高測試,當一側外展肌無力時候,站立下肢髖關節會出現下降。 那么如何糾正長短腿呢? 結構性問題的,兩腿超過2CM,日常生活中可以選擇矯形鞋墊墊高。 設計訓練的重心是恢復髖關節周圍肌群平衡,培養正確的發力模式。 (一)短腿一側的糾正: 短腿側髂腰肌拉伸 短腿側腰方肌自我拉伸 30-45秒 3次 瑞士球上拉伸 床上拉伸 門檻或是橫杠拉伸 做短腿側的外展肌群強化 側躺,手支撐頭部。下方的腿屈髖屈膝。上方腿直線上抬。動作過程中保持骨盆的穩定。 15次每組 進行3組 做短腿側的內收肌拉伸 30-45秒 3次 (二)長腿一側的糾正 如圖所示,將長腿屈膝屈髖。保持此姿勢在30-45秒,3組。
往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