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不等長是很容易被忽略的一個問題,因為它有可能在后天形成,而且肉眼難辨。但是它確實真實存在。 數據顯示,約7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雙下肢不等長情況,但是差異非常的輕微,一般不超過4mm,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當雙下肢差距大于4mm時外觀雖然沒有變化,但是人體生物力學已經開始受到影響;當雙下肢長度差距大于1cm時,我們已經可以在外觀、行走上看出異常了。 下肢不等長(LLD)是指描述患者雙腿長度不一致的醫學術語。LLD表現為結構性或功能性,眾多病例中同時作為病因出現。 結構性下肢不等長是指下肢骨骼構造上的短縮。這是一種固定的骨畸形,股骨或脛骨或二者皆有長度差異。 功能性下肢不等長又稱為直觀下肢不等長。即患者經檢查表明下肢骨骼長度一致,但表現為一側下肢較短。功能性LLD通常由肌肉無力,或骨盆、足部或踝部僵硬導致。 骨骺生長功能障礙(感染、創傷、腫瘤或輻射等) 骨折 脊髓灰質炎 脊髓炎 青少年類風濕性關節炎 派爾特斯病 膝關節融合術 膝關節置換術 特發情況 單側過度旋前或旋后 髖關節錯位 肌肉失衡 神經系統損傷(腦癱/中風) 先天性異常 特發情況 康復醫學首要關心的是恢復正常功能,損傷導致這些正常功能缺失或受損。 下肢不等長存在極大地影響人體肌肉骨骼系統的正常功能,同時會影響任何下肢部位、脊柱及骶髂關節等。 下肢不等長影響結構平衡及人體功能的相互關系。 下肢不等長本身會導致功能的缺失,因為功能與結構相互影響,所以也會造成結構的缺喪失,最終減弱整體康復的效果。 下肢不等長造成人體肌肉骨骼系統不對稱,特別是造成骨盆傾斜 這是因為人體的重心偏移至較短下肢一側。 人體試圖通過對骨盆、脊柱、腿部及足部的多種生物力學改變自主糾正骨盆傾斜。 結構性長短腿可能帶來的傷害 長腿:腰椎前凸、骨盆后旋、抬升髂嵴、膝部屈曲、距下關節旋前; 長腿側往往更容易出現:髂腰肌過緊、梨狀肌過緊、髖關節退化、膝關節內側退化、髕骨肌腱炎、股骨關節綜合征、足底筋膜炎、趾骨痛、脛骨內側壓力綜合征。 短腿側往往更容易出現:骶髂關節不適、粗隆滑囊炎、膝關節外側退化、闊筋膜張肌收緊/髂脛束綜合征、跟腱炎、外側踝痛。 下肢不等長的評估及診斷包括對患者站立及行走時的觀測評估及對仰臥位時的身體檢查。 長腿側髖及膝屈曲 下臀部褶皺不對稱 骨盆傾斜 肩部下沉(短腿側) 頭部向短腿側傾斜 軀干向長腿側傾斜 足部旋前(長腿側) 足部旋后(短腿側) 手臂擺動不等(短腿側幅度較大) 骨盆搖擺 足跟離地偏早(短腿側) 步態擺動期有差異(短腿側擺動期較短,長腿側較長) 站立期不對稱(短腿側縮短,長腿側較長) CT掃描是目前最準確的測量方法,可以精準測量出股骨和脛骨的長度,與傳統的X射線相比輻射較少。 但是不顯示承重代償,有輻射,昂貴,耗時,并非隨時可用。 X射線相對準確可靠,可以顯示人體代償下肢不等長情況。 但是它也存在輻射,不能提供股骨及脛骨具體的測量,同樣也較昂貴、耗時,并非隨時可用。 皮尺測量的優點是廉價、簡便、快捷,但是不如前兩者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NAS法同樣具有廉價、簡便、快捷的優點,并且與皮尺測量相比更加準確、可靠,臨床上相對用的較多。 對于結構性雙下肢不等長,矯形鞋墊和足跟墊是首選的治療方案。足跟墊不能脫離矯形鞋墊單獨使用。 對于功能性雙下肢不等長,在使用矯形鞋墊的同時,要配合其他療法矯正引起功能性下肢不等長的生物力學情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