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豬苓湯證分別見于《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以小便不利、口渴、心煩不眠、下利、發熱、或渴或嘔為主要見證。豬苓湯是辨治水病的重要方劑,并開創了滋陰利水的治法。本方證可以用八個字概括,即少陰陰虛、水熱互結。
該條文說明邪氣已經由表傳里,三焦俱感熱邪。脈浮、發熱是肺熱,熱邪客于上焦;渴欲飲水是胃熱,熱邪客于中焦;小便不利是腎陰不足,熱邪客于下焦。豬苓湯可通利小便以泄下焦之熱。豬苓湯適應的證侯是下焦腎陰不足,而導致的小便澀通、點滴難出。《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并治》篇有補充條文:
條文中的少陰指的是腎藏,心煩不得眠提示腎藏有熱,這是腎陰不足而導致的內熱。豬苓湯證是由于腎陰不足而導致的水熱互結的證侯。 腎陰虛是豬苓湯證發病的關鍵原因。腎陰是產生腎氣的物質基礎,腎陽則是腎氣強弱的功能反映。腎藏的功能包括腎陽、腎陰,兩個方面的作用,二者相互維系,保持平衡。少陰陽虛則不能溫化水液,少陰陰虛則無水可化。導致小便澀通、點滴難出的病理癥狀。
甘淡之味可滲水利濕,豬苓、茯苓之甘淡以行小便;咸味涌泄為陰,澤瀉之咸寒可泄伏水、清熱邪;滑之味能利竅,滑石、阿膠之滑以利水道。 豬苓湯以利水滲濕為主,輔以清熱養陰。伏水去、邪熱清、陰津復,諸癥自除。 /完/ 請搜索、關注微信公眾號"抱樸言" 至美中醫、至樸之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