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哥倫比亞大學醫生麗塔·卡蓉(Rita Charon)首先提出了“敘事醫學”(Narrative medicine)這個概念,主要用于探討文學敘事能力對于醫學的積極意義。所謂敘事醫學,是指具有敘事能力以及擁有對醫生、患者、同事和公眾高度復雜敘事情境理解力的醫學實踐活動,是通過培養臨床醫生理解、解釋、反饋的敘事能力,以病人為中心,用良好的職業精神,提高醫生對患者的理解、共情、親和能力及其對自身醫療行為的反思,其核心在于共情與反思。 中醫學幾千年來的臨床實踐活動中,望、聞、問、切四診就是對病人疾痛的全面診治,是醫生傾聽、解釋、回應臨床故事的能力,是敘事醫學的具體體現,體現著“醫乃仁術”“醫者仁心”的濃郁人文思想,具有豐富的敘事醫學的內容。醫生在臨床診療中,通過傾聽患者的敘事,進行反思性寫作,書寫平行病歷并與同事進行分享交流,不僅能夠增強同事之間相互理解和凝聚力,還有助于調整自己的心身狀態,改善日益緊張的醫患關系。 作為醫者,應有悲憫之心。《素問》中對醫生臨床診療的要求已有記載,如《素問·疏五過論》中之“五過”,指診治疾病時易犯的五種過失。主要討論了醫生臨證之時,由于忽視病人的社會地位變遷、思想情緒變化、精神內傷狀況和患病的始末,以及不明診脈的原則,而發生誤診與誤治的五種過失,明確肯定了心理、社會的致病因素,強調“病從內生”心身合一的病因病機,概括了“診有三常”的心理病因分析綱領,進而提出了診治疾病所應遵循的常規法則。 《靈樞·師傳》曰:“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無病,上下親和,德澤下流,子孫無憂,傳于后世,無有終時。”“百姓人民皆欲順其志。”“臨病人,問所便。”提出了醫學活動是以人為中心,目的是增進人體健康的觀點。醫者仁心,人道的醫患關系,也就是關心、愛護、安慰、鼓勵病人,使病人感到舒適。這應該成為臨床醫生的重要任務。“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雖無道之人,惡有不聽者乎?”這體現了尊重生命的意義,敬畏生命的倫理情感,是醫學人文的內涵。 “天人相應”“形與神俱”是中醫學的生命觀,人的自身整體性和環境統一和諧的思想始終貫徹于中醫臨床的生理、病理、診斷、辨證、治療、調養等整個診療體系之中,是中醫學“時—空—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整體醫學模式的具體體現。基于《內經》記載和臨床實踐,我們提出了中醫學對心身疾病的診療三原則,概括為“視五態論治”“臨病問便”“從容人事”。中醫學的經典著作如《黃帝內經》中的黃帝與岐伯的對話,中醫臨床的醫案醫話都是敘事作品,是中醫敘事學在臨床實踐中的具體應用。 醫學回歸人文,是對中醫學醫學模式的肯定。所以,中醫臨床診療不僅要關注患者有病的部位,更要關注患者身心整體的感受,包括人格、體質特征(個體差異)與情志因素對臟腑功能、陰陽平衡狀態的影響。臨床上注重對心身整體的調節,更加有益于患者的身心治療和康復。同時,對當今全國大健康形勢下的養生保健治未病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和現實意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