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一柱 第1377】 有個網友問:“我是一名免費師范生,應該如何克服對講臺的恐懼?” 看到這個問題,我腦子里立馬浮現出趙本山小品《我想有個家》的那個"緊張"情節。 “大家好,我叫不緊張……”本山大叔在舞臺上對“緊張”的極度夸張笑噴了無數人。 這個段子之所以引發人們共鳴,是因為現實生活中,自己作為“主角”面對—特別是第一次面對眾人或陌生時,每個人都會緊張,都有過緊張的經歷。 作為一名剛入職的新教師,此前一直是作為學生臺下聽,現在站上臺上,要給學生講,角色初轉,心理上肯定會有著諸多的不適應,心情緊張實屬正常——站立講臺,面對下面幾十雙充滿期望的、黑黝黝的大眼睛,“拿著話說不出嘴來!”并不意外(哈哈)。 其實,不僅我們常人這樣,很多名動華夏的大師們,初登講臺時也這樣的,比如沈從文。 1920年代末,沈從文去上海中國公學教書,第一次登臺授課前,他既興奮,又緊張,備課認真而又充分,他想:“準備的這些資料,講一小時是綽綽有余的。” 可是,當沈從文站上講臺,抬眼向下望去時,心里卻不禁陡然一驚:只見臺下黑壓壓一片人頭,無數條期待的目光,正聚焦在自己身上。他全身被灼熱的眼力狂掃不停,腦子便“嗡”地一聲炸裂開來,原先想好的話一下子都飛迸開去,留下的只是一片空白,嘴無論如何也張不開了。 一分鐘過去了,他未能發出聲來, 五分鐘過去了,他仍然不知從何說起, 眾目睽睽之下,他竟呆呆地站了近十分鐘! 在沈從文的感覺里,這10分鐘,甚至比他當年在老家——湘川邊境翻越棉花坡還要漫長和艱難。 幸好的是,沈從文雖然10分鐘沒有說出話來,但下面的學生卻也只是靜靜地等著他、期待著他…… 終于,沈從文慢慢平靜下來,原先飛散的話語在腦子里又開始聚攏…… 沈從文終于開口了,可是,他不開口便罷,這一開口,原來準備好的話語就像大隊人馬沖破了強敵重圍,傾城而瀉,一發不可控,原來預備好的一小時內容,十多分鐘便“吐”完了。 臺上的沈從文再次陷入窘迫,他無助地望了望同學們,最后無奈地拿起粉筆在黑板寫了這樣一行字:“我第一次上課,見你們人多,怕了。” 看著沈從文怯怯的模樣,臺下聽課的學生們再也控制不住了,禁不住哄堂大笑———這位“小先生”雖然怯場,倒也是個實誠人。 沈從文的第一節冏課,被同仁們當成笑料:“居然十幾分鐘講不出一句話來,這樣的人也配做先生!” 有人向學校時任校長的胡適告狀,胡適竟一笑了之:“上課講不出話來,學生不轟他,這就是成功。” 所以,初為人師,初登講臺,緊張實屬常事,不緊張才是怪事。 緊張說明自己有責任心,想上好課,想做個好老師。 人生就是一趟旅行,每天都會面臨新事。萬事開頭雖難,但只要勇敢面對,沒有趟不過的火焰山。 作為一個師范生——公費師范生,已經經過 了4的專業學習,經歷了多次的試講和實習,對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能力應當充滿自信。 而且,臺下面對的還是中小學生,他們對老師充滿了敬佩,對像你這樣身上籠罩著免費師范生的老師更是充滿了無限的期待。因此,你只要備好課,大膽講,你就是課堂的王!你要用淵博的知識吸引他們,用不凡的氣質折服他們,用熾熱的愛心溫暖他們,一段時間后,你會發現,做個老師并不難,做個老師很幸福! (作者,李玉柱,本文為 平湖一柱 原創作品,歡迎指導,轉載或引用請注明作者和出處,違者必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