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朋友群,里面有不少教授,群里每天必有的帖子就是訃告:各高校教師的訃告。高校教師群體已經成為過勞死的重災區。 科研指標、教學任務、行政事務,高校教師們的工作時間已經為 “007”了,就是一天24小時,一周7天,全時在工作。我群里有些教授凌晨還在工作,六點又回到辦公室開始新一天的工作。我有位教授朋友,每次看到他的工作日程,我就說,看了就心塞。如果我按照這個日程表工作上一周,估計就抑郁了,身體也吃不消。難以想象他幾年如一日的工作。 許多人一路 “內卷”,從普通人群中脫穎而出,可這樣的 “卷”,真的有意義嗎?有效果嗎? “斷舍離” 一詞近年來很火,它源于日本雜物管理咨詢師山下英子的同名著作。“斷”,是斷絕不必要的物質與信息流入;“舍”,指舍棄多余的廢物;“離”,強調脫離對物品的過度執著。 生活中,很多人都像我一樣,總覺得東西留著或許有用,結果家里堆滿了閑置物品。比如重新裝修房子時換下的地毯,老人覺得還很新,存放了 10 年最終還是被清理掉。清理完這些雜物,我們會發現生活并未受到影響,反而空間更寬敞,心情也更舒暢。 對物品可以斷舍離,對生活和事情更應如此。 人生不是加法,而是減法。在炒股者群體中有一句話:選擇有價值的股票,成為時間的玫瑰。我們做事同樣如此。選擇重要的事情,讓“復利”隨著時間而沉淀。 縱觀不少成功人士的經歷,很多人都是專注目標,心無旁騖。 想要實現真正的成長,就要學會錨定核心目標,斷絕無效忙碌,舍棄模糊不清的偽目標。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為真正重要的事情留出空間,在舍棄中成長為更美好的自己。 怎樣才能杜絕無效忙碌呢? 我們可以建立優先級排序系統,按照重要、不重要;緊急、不緊急對事情分類。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到重要且緊急的事情中,對于不重要且不緊急的事情忽略,對部分不重要且緊急的事情交給其他人辦。 我們要善于說“不”,不要被外界考核禁錮,牽著鼻子走。 在工作中斷舍離,本質是要承認自己的不完美,放棄“全能型選手”的人設,要認識到要“有所得”必須要“有所舍”。敢于放棄,甚至放棄有些當時看起來很重要的東西,把精力和空間讓位于長期更重要的東西。 人人都應該學會斷舍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