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初是構建教室 “成長共同體” 的關鍵期。教師可通過 “關系破冰 - 空間共創 - 機制建立” 的三步策略,系統性地奠定親密信任的師生關系基礎,創設一個能有效回應學生需求、激發表達與創造的安全場域,從而引領班級從最初的集體走向共生共長的生命共同體。 01 開學第一課,從重建教室 “定義” 開始 一、抓住時機 開學季像一塊剛鋪開的畫布 —— 學生還未形成固定的班級交往模式,對教師的認知停留在 “陌生權威” 層面,過往班級的規則、文化尚未遷移。這種 “未定型狀態” 正是教育的黃金窗口期:對新入學的小學生,可避免幼兒園到小學的 “規則斷層”;對升學段的初中生,能消解 “新環境恐懼”;對教師新接手的班級,可跳過 “舊習慣矯正” 的內耗。例如,某班主任在開學第一天觀察到:學生進教室后多是獨自整理書包,無人交流,這正是植入 “互助文化” 的最佳時機 —— 若等兩周后學生形成 “各自為陣” 的習慣,再推動互助便需額外打破固有認知。 此時植入新理念(如 “犯錯是成長機會”)、建立新規則(如 “發言不用舉手,想好即可說”)、塑造新文化(如 “每個人的聲音都重要”),學生接受度更高。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教育的最佳時刻,是當學生對世界仍保持好奇,對集體仍懷有期待時。” 二、提出愿景 “成長共同體的教室” 絕非 “桌椅整齊 + 標語勵志” 的物理空間,而是由三重場域交織而成: 關系場。師生間是 “同伴式指導” 而非 “權威式管理”(如教師說 “我和大家一起探索這個問題”,而非 “我教你們怎么做”);生生間是 “互助式競爭” 而非 “零和博弈”(如小組合作時,先幫組員解決問題再推進任務)。 能量場。學生愿主動分享 “不完美”(如 “我這道題錯了,大家幫我看看”),教師會及時肯定 “小進步”(如 “你今天主動幫同學撿筆,這是集體的溫暖”),連教室角落的綠植枯萎,都會引發學生共同討論 “怎么救活它”。 創新場。允許 “非常規表達”(如用漫畫寫作文、用實驗報告替代背誦),支持 “試錯式探索”(如學生想嘗試 “無課本上課”,教師可陪其設計方案并調整)。 上述三重場域的核心,是給學生三大支撐:安全感(說 “我不知道” 不被嘲笑)、歸屬感(我的存在讓班級更特別)和自主權(我能決定班級的小事)。 三、路線圖預覽 本文行動框架以 “遞進式閉環”呈現,每一步都有明確的時間節點與核心目標,且前一步為后一步奠基: 簡單來說,先讓學生 “愿意靠近”(關系破冰),再讓學生 “愿意投入”(空間共創),最后讓學生 “愿意堅守”(機制建立)。 02 第一步:關系破冰 —— 從 “老師” 到 “我們” (開學第 1 周) 一、身份破冰:教師 “自我打開” 的 “細節化操作” 操作建議:分學段設計 “真誠暴露” 內容,避免 “形式化分享” 小學段(1-3 年級):用 “具象化道具” 輔助分享 —— 帶一張自己童年 “糗照”(如穿著拖鞋跑操被抓拍),邊展示邊說:“老師小時候也會忘穿運動鞋,所以你們忘帶東西不用慌,我們一起想辦法”;帶一個愛好相關的小物件(如喜歡折紙就帶自己折的 “歪歪扭扭的紙飛機”),說:“老師折飛機經常飛不遠,但每次都想再試一次,你們也可以把自己的'小嘗試’分享給我”;外號可更童趣(如 “張小星”,因喜歡在黑板畫星星),并讓學生給教師起 “備用外號”,增強互動。 中學段(4-9 年級):用 “共鳴式故事” 拉近距離 —— 分享自己學生時代的 “挫折”(如 “我初中第一次演講忘詞,站在臺上哭了,后來同學幫我一起完成了,所以你們緊張時,我們可以一起面對”);聊 “不主流” 的愛好(如 “我喜歡收集舊郵票,因為每張郵票背后都有一個故事,你們有特別的愛好嗎?”);外號可帶 “回憶感”(如 “李可樂”,因高中時總給同學分可樂),并解釋 “外號背后的故事”,傳遞 “不完美也可愛” 的信號。 分享的內容的關鍵是要 “有漏洞”(如 “我做飯經常糊鍋”),而非 “完美人設”(如 “我從小成績第一”)—— 學生只有看到教師的 “真實”,才會放下對 “權威的恐懼”。 預期效果:從 “行為信號” 判斷信任是否建立 短期(3 天內):學生見教師會主動微笑,課后敢問 “老師,你明天還帶紙飛機嗎?”; 中期(1 周內):學生愿主動 “求助”(如 “我忘帶尺子,老師能借我嗎?”),甚至 “糾錯”(如 “老師,你剛才念錯我的名字啦”); 長期:為后續 “空間共創” 鋪墊 —— 當教師問 “你們想把教室弄成什么樣”,學生敢說 “我想在墻上畫漫畫”,而非只說 “聽老師的”。 二、文化初建:共創 “記憶點” 的 “低門檻高儀式感” 設計 操作建議:讓每個學生都能 “輕松參與”,且留下 “可觸摸的痕跡” 集體活動:從 “簡單可復制” 入手,避免復雜流程 1.共創班級手勢。先給學生 “參考方向”(如 “代表團結”“代表加油”),再讓小組用 5 分鐘設計 “3 個動作以內” 的手勢(如小學段設計 “拍手兩次 + 比心”,代表 “你很棒,我們一起”;中學段設計 “握拳輕碰 + 點頭”,代表 “加油,我支持你”),最后全班投票,確定后在每天放學前集體做一次,強化記憶。 2.挑選班歌。選 “旋律簡單、歌詞積極” 的歌曲(如《苔》《夜空中最亮的星》),先放給學生聽,再讓他們說 “哪句歌詞最打動你”(如學生說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教師可接 “這就像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光芒”),最后定下班歌,每周一班會課齊唱,甚至可讓學生改編歌詞(如把 “校園” 改成 “我們班”)。 3.設計歡迎儀式。針對新同學或返校學生,設計 “一句話歡迎”(如 “歡迎你,我們班又多了一個愛畫畫的伙伴”)+“小行動”(如遞一杯溫水、幫拿書包),讓歡迎不只是 “口頭說說”。 入學禮:低成本但 “有專屬感”,避免 “批量采購的工業品” 1.定制貼紙。印上班級專屬元素(如班級手勢、名字)+ 一句鼓勵的話(如 “你是 XX 班的特別存在”),貼紙材質選 “可貼在課本上不粘頁” 的,發放時教師親手貼在學生課本第一頁,并說 “這是我們班的專屬標記,以后看到它就想起家”; 2.歡迎卡。教師手寫 “個性化內容”(如給愛看書的學生寫 “期待和你分享好書”,給愛運動的學生寫 “運動會上期待你的身影”),卡片邊緣可讓學生自己畫小圖案,變成 “師生共創卡”。 預期效果:從 “集體行為” 看歸屬感是否形成 · 學生間會主動用 “班級手勢” 打招呼(如課間看到同學,做手勢并微笑); · 提到 “我們班” 時,學生語氣會帶驕傲(如 “我們班的班歌最好聽”); · 入學禮會被學生妥善保管(如貼紙不撕、歡迎卡夾在課本里)—— 這些都是 “集體認同” 的具象表現。 03 第二步:空間共創 —— 讓教室成為 “我們的” 地盤 (開學第 1-2 周) 一、移交 “主權”:從 “教師主導” 到 “學生主導” 的操作細節 操作建議:用 “問題鏈” 引導討論,避免 “教師定方向,學生填內容” (一)門楣與標語:從 “被動接受” 到 “主動創造” 首先 “破思維局限”。教師展示 3 個 “非傳統教室名”(如 “小問號部落”“星光實驗室”),問學生:“這些名字為什么特別?它們和班級特點有關嗎?”; 其次 “分組腦暴”。給每組發 “創意表格”(見下表),15 分鐘內完成,要求 “名字要體現班級特點,口號要能解決一個小問題”(如班級安靜的學生多,口號可設 “敢說就是進步,小聲也沒關系”); 最后 “民主投票”。每組派代表講解創意,全班用 “貼星星” 的方式投票(每人 3 顆星星,投給最喜歡的 3 個方案),得票最高的方案用于門楣裝飾 —— 若出現平票,教師不做 “裁判”,而是引導學生討論:“兩個方案都很好,我們能不能結合一下?”(如 “書語陽光屋”)。 (二)功能角規劃:從 “教師布置” 到 “學生定規則、分任務” 以 “圖書角”“植物角”“展示區” 為例,用 “三步討論法” 引導共創: 教師只做 “提問者” 而非 “指導者”—— 若學生定的規則有漏洞(如 “借書不還怎么辦”),不直接指出,而是問 “如果有人借書不還,我們該怎么解決?”,讓學生自己完善規則(如 “不還書的話,下次不能借,直到還回來”)。 第一步 “需求討論”。問學生 “我們需要這個角落嗎?它能幫我們解決什么問題?”(如討論圖書角時,學生說 “想課間看書,不用跑圖書館”,確定 “需要建圖書角”); 第二步 “功能設計”。問 “這個角落該有哪些東西?怎么用才方便?”(如圖書角:學生提議 “放書架、書簽、借書登記本”,并定 “借書時間:每天課間,一次借 1 本,借 3 天”); 第三步 “任務分工”。問 “誰愿意負責這個角落?怎么分工?”(如植物角:學生主動報名 “澆水員”“記錄員”“施肥員”,并定 “每周輪崗,記錄員要寫'植物日記’,貼在角落”)。 核心理念:”環境是 “會說話的老師”,學生參與創造才會 “聽它的話” 當學生親手設計教室名時,會更在意 “不能讓'書語軒’變亂”;當學生自己定圖書角規則時,會更自覺 “按時還書”—— 因為這不是 “老師讓做的”,而是 “我們自己定的”。正如教育學者蒙特梭利所說:“兒童對自己參與創造的環境,會產生天然的責任感。” 二、 注入 “靈魂”:讓空間 “有故事、會生長” 的落地方法 操作建議:用 “日常化行動” 積累內容,避免 “一次性布置” (一)啟動 “班級記憶相框”:把 “碎片瞬間” 變成 “集體記憶” 一是明確 “收集內容”。教師每天帶相機,抓拍 3 個 “小瞬間”(如 “小明幫小紅撿筆”“小組討論時大家笑了”“有人主動整理講臺”);收集 “有意義的小物件”(如開學第一天的作業紙、設計班級手勢的草圖、第一次小組合作的任務單); 二是引導 “文字說明”。每周五下午留 10 分鐘 “記憶時間”—— 教師投影本周照片,展示收集的物件,讓學生自愿分享:“這張照片里,你記得發生了什么?”“這個物件對你有什么意義?”(如學生看到 “設計班徽的草圖”,說 “我畫的那個班徽沒被選上,但老師說我的想法很棒,我很開心”),然后讓學生把想寫的話寫在便簽上,貼在對應的照片或物件旁; 三是動態 “更新展示”。用可擦寫的相框(或繩子 + 夾子)展示,每周替換 30% 的內容 —— 到學期末,這個相框會變成 “班級成長日記”,學生翻看起來會說:“原來我們一起做了這么多事!” (二)設立 “廣告宣發位”:給學生 “公開表達” 的專屬渠道 分 “實體 + 虛擬” 兩種形式,兼顧不同性格的學生: 一是實體宣發位。在教室后墻貼一塊 “彩色便利貼墻”,定規則 “內容要積極(不吐槽、不吵架),署名自愿(可以寫'匿名同學’)”,學生可貼:“招募跳繩隊友,每天課間一起跳”“我畫了一幅畫,想貼在展示區,大家覺得可以嗎?”“運動會快到了,我們給運動員寫加油語吧”;教師每天課后看,若有 “需要回應的內容”(如 “誰能幫我補數學”),會在旁邊貼 “教師助力貼”:“有 3 位同學說能幫忙,課后可找我要聯系方式”。 二是虛擬宣發位。建班級 QQ 群 / 微信群(小學段可由家長協助),設 “宣發專屬時段”(每天晚上 7-8 點),學生可發:“我發現一個學英語的 APP,分享給大家”“明天想帶蛋糕來,慶祝我的生日,大家愿意一起吃嗎?”;教師會置頂 “宣發規則”,并及時點贊、回復,讓學生知道 “我的分享有人看”。 預期效果:教室從 “靜態裝飾” 變成 “動態成長伙伴” · 學生課間會主動看 “記憶相框”,指著照片說 “那天我也在”; · 宣發位的便利貼會 “不斷更新”,甚至有學生主動整理 “過期內容”(如 “招募隊友” 的便利貼,事成后會自己撕掉); · 教室的某個角落(如植物角的 “植物日記”)會成為學生的 “牽掛”—— 周末有人會問教師:“我們的綠蘿有沒有澆水?”,這正是 “空間有靈魂” 的體現。 03 第三步:機制建立 —— 保障表達與生長的生態系統 (開學第 1 個月及持續) 一、建立情緒安全網:讓 “脆弱表達” 被溫柔接住 操作建議:從 “設立渠道” 到 “完善回應流程”,讓學生信得過 (一)“情緒信箱 + 樹洞本” 的 “細節化設置” 1.情緒信箱。選學生喜歡的卡通造型(如小熊信箱),放在教室角落的 “安靜區”(旁邊放小凳子,方便寫信),定 “開箱時間”(每周二、四下午放學前),并貼 “教師承諾”:“你的每一句話我都會認真看,不會告訴別人(除非你說'需要幫忙’),會在 3 天內回復”;信件格式不限(可畫畫、可寫短句、可貼貼紙),教師回復用 “彩色便簽”,貼在學生的信上,放回信箱 —— 如學生寫 “我怕考試,一考就慌”,教師回復:“老師小時候也怕考試,后來發現'先做會的題’能緩解緊張,你愿意下次考試試試嗎?如果想再聊,可課后找我”。 2.樹洞本。選厚實、封面可愛的筆記本,放在圖書角,旁邊放 “彩色筆 + 貼紙”,定 “使用規則”:“可以寫自己的心情、煩惱、開心事,不用署名,大家可以互相回復(但不能說不好聽的話)”;教師每天課后看,若發現 “緊急內容”(如 “我不想上學”),會私下找學生聊;若發現 “共性問題”(如 “作業太多”),會在班會課上討論:“很多同學覺得作業多,我們一起想想怎么調整”。 (二)“傾聽 - 共情 - 協商” 回應流程的 “場景化示范” 教師需在首次使用情緒信箱 / 樹洞本時,給學生做 “回應示范”,讓學生知道 “我的表達會被怎樣對待”: 1.傾聽。拿著學生的信,輕聲讀(隱去隱私信息):“有位同學說'我今天和好朋友吵架了,很傷心’—— 謝謝你愿意告訴我們你的難過,這需要勇氣”(第一步:肯定表達行為)。 2.共情。“我能理解這種感覺 —— 以前我和朋友吵架,也會躲在房間里哭,覺得特別孤單”(第二步:用自己的經歷拉近距離,避免說 “別難過”)。 2.協商。“如果你愿意,我們可以一起想辦法 —— 比如明天主動和朋友說'我們和好吧’,或者寫一張小紙條給他,你希望我怎么幫你?”(第三步:給具體建議,且把選擇權交給學生)。 重要性:提前鋪設 “情緒出口”,避免 “壓力堆積” 開學第 1 個月,學生還未面臨大的學業壓力(如月考),此時建立情緒安全網,就像 “提前給植物搭好支架”—— 等后續學業壓力增大(如期中復習),學生遇到焦慮、委屈時,知道 “有地方可以說,有人會幫我”,不會選擇 “憋在心里” 或 “用極端方式發泄”。據某小學的跟蹤調查:有情緒信箱的班級,學生主動求助率比無信箱的班級高 60%,焦慮情緒發生率低 35%。 二、 創設個性化 “賦能角落”:讓 “每個閃光點都被照亮” 操作建議:從 “發現特長” 到 “搭建舞臺”,不放棄任何學生 (一)“細致觀察” 的 3 個維度 教師需每天記錄 “學生的小行為”,從 3 個角度找特長: 1.課堂表現。誰喜歡 “打斷老師” 提奇怪問題(可能有創新思維)、誰愿意 “幫同學講題”(可能擅長表達); 2.課間活動。誰總在 “畫畫”(哪怕是在草稿本上)、誰總在 “修壞文具”(可能擅長動手)、誰總在 “組織游戲”(可能擅長協調); 3.課后反饋。誰會主動說 “我想做 XX”(如 “我想給班級設計黑板報”)、誰會 “默默做小事”(如 “每天幫同學擦桌子”)。 (二)“搭建舞臺” 的差異化設計 根據學生特長,設計 “低門檻、高可見” 的展示區,尤其關注 “問題學生”: 案例 1:“調皮生” 小宇總愛拆玩具,上課也會偷偷拆筆 —— 教師不批評,而是設立 “創意維修角”,放一些壞的文具、玩具,讓小宇負責 “修理”,并在角落貼 “維修日志”(如 “9 月 10 日,小宇修好了 3 支鋼筆,大家可以把壞文具放這”);后來小宇不僅上課不拆筆了,還主動教其他同學 “怎么修筆”。 案例 2:“沉默生” 小美上課從不發言,卻總在課本上畫漫畫 —— 教師設立 “漫畫日記角”,讓小美每天畫一幅 “班級日常漫畫”(如 “今天小組討論很開心”),貼在角落;慢慢的,小美開始在漫畫旁寫短句,后來甚至愿意站起來給大家講 “漫畫里的故事”。 案例 3:“學困生” 小浩數學成績差,但喜歡打籃球 —— 教師設立 “運動數據角”,讓小浩記錄班級籃球賽的得分、犯規次數,并計算 “勝率”;小浩為了算清楚數據,主動學 “百分數”,數學成績也慢慢提升。 核心理念:教育公平是 “因材施教”,而非 “削峰填谷” 很多教師誤以為 “教育公平” 是 “讓所有學生一樣好”,其實真正的公平是 “讓每個學生在自己的賽道上變好”—— 就像花園里,牡丹需要充足陽光,蘭花需要陰涼角落,教育者要做的不是 “讓牡丹和蘭花長一樣高”,而是 “給牡丹陽光,給蘭花陰涼”。創設 “賦能角落”,正是給每個學生 “適合自己的土壤”:讓愛畫畫的學生有地方展示,讓愛修理的學生有機會貢獻,讓沉默的學生有勇氣表達。 三、推行 “學習契約”:把 “被動任務” 變成 “主動選擇” 操作建議:從 “分層設計” 到 “動態調整”,避免 “一刀切” (一)“學習契約” 的 4 個核心要素 與學生一對一溝通,共同確定以下內容,用書面形式(可手繪、可打印)記錄,雙方簽字: 1.目標。分 “基礎目標”(必須完成)和 “挑戰目標”(可選),且要 “可衡量”(如數學:基礎目標 “本周會解 5 道一元一次方程”,挑戰目標 “會解 1 道一元一次方程應用題”;避免 “本周學好數學” 這種模糊目標); 2.任務。圍繞目標設計具體行動(如目標是 “會解 5 道題”,任務則是 “每天做 1 道題,錯題抄在錯題本上”); 3.時間。定 “階段性節點”(如 “每天晚上 8 點前完成當天任務,每周五下午檢查”); 4.展示方式。讓學生選 “自己擅長的方式”(如 “講題視頻”“思維導圖”“錯題分析報告”“給同學講一遍”)。 (二)“分層適配” 的學段案例 小學段(3 年級數學): 中學段(7 年級英語): “動態調整” 的規則:每周檢查契約完成情況,若學生提前完成目標,可協商 “升級挑戰”(如基礎弱的學生提前背完口訣,可挑戰 “乘法應用題”);若未完成,不批評,而是一起分析原因(如 “是任務太多,還是方法不對”),調整契約(如 “把每天 2 道題改成 1 道題,先保證正確率”)。 預期效果:從 “被動應付” 到 “主動規劃” 推行 1 個月后,學生會出現明顯變化: 對學習的態度:從 “老師催才做” 變成 “主動說'我今天完成任務了’”; 對錯誤的認知:從 “怕做錯” 變成 “錯了能改,下次更好”(如學生說 “我這道題錯了,剛好知道哪里沒學會”); 自我管理能力:從 “需要老師提醒” 變成 “自己記時間,主動找老師檢查”—— 這正是 “自我管理能力” 和 “責任意識” 的培養過程。 四、規劃 “項目式學習(PBL)” 種子:讓 “學習有真實意義” 操作建議:從 “主題選擇” 到 “初步探索”,激發 “長期興趣” (一)“主題選擇” 的 2 個原則 貼近學生生活(如 “班級問題”:設計節水方案、改善午餐浪費;“校園問題”:策劃校園垃圾分類活動、設計校園指示牌); 能融合多學科知識(如 “為班級設計節水方案”:需用數學算用水量、用科學查節水原理、用語文寫方案報告、用美術畫設計圖)。 (二)“開學初啟動” 的 4 個步驟 主題導入:用 “真實場景” 引發興趣 —— 如講 “節水方案” 時,帶學生看教室水龍頭:“大家看,這個水龍頭關不緊,每天會浪費多少水?我們能不能想辦法解決?”; 知識關聯:告訴學生 “這個項目需要哪些知識”—— 如 “要算浪費的水量,需要學數學的'體積計算’;要知道怎么修水龍頭,需要學科學的'機械原理’”; 分組初探:讓學生自由組隊(4-5 人一組),用 1 周時間做 “基礎調研”(如查 “家庭節水方法”“學校節水設備”,記錄教室每天的用水量),并提交 “調研小報告”(可畫圖、可寫短句); 長期規劃:和學生一起定 “學期 PBL 時間軸”(如下表),讓學生知道 “每個階段要做什么”,提前預留時間。 目的:讓學習從 “為了考試” 變成 “為了解決問題” 開學初就埋下 PBL 種子,能提前打破學生 “學習 = 背書 + 做題” 的固有認知 —— 當學生知道 “學數學是為了算節水數據,學科學是為了設計節水設備”,會更主動地學習知識。正如一位學生在 PBL 日記中寫:“以前覺得數學沒用,現在發現,我算出來的浪費水量,能幫班級省很多水,這比考 100 分還開心。” 總之,教育的真正發生,是 “每個生命都敢發光”。我們打造成長共同體教室,終極目標不是 “擁有一間整潔、漂亮、規則完善的教室”,而是構建一個 “讓每個生命都能自在生長” 的生態: 在這里,“不完美” 被接納(如學生說 “我不會”,會有人說 “我教你”); 在這里,“小進步” 被看見(如學生第一次主動發言,全班會鼓掌); 在這里,“創造力” 被支持(如學生想嘗試 “用樹葉做手工代替手抄報”,教師會說 “我們一起試試”)。 當學生敢于表達 “我不懂”,樂于創造 “新方法”,勇于承擔 “自己的責任” 時,教育便真正發生了 —— 因為此時的學生,不再是 “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 “主動成長的生命體”;教室也不再是 “傳遞知識的場所”,而是 “生命與生命相互滋養的土壤”。 |
|
來自: leeechen64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