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常感覺手指、手腕或膝蓋發涼發僵,早上醒來得搓揉半天才能慢慢活動?只要天氣轉涼或下雨前,關節就像裹了層冰,疼得連拿杯子、上下樓梯都費勁?穿再多衣服,關節處也總透著一股寒氣,平時還總覺得手腳沉重、沒力氣?在我幾十年的臨床生涯里,遇到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中,有一大半都逃不開 “風寒濕邪纏關節、氣血不通致疼痛” 的問題。 這就像關節周圍的經絡被冰冷的濕氣堵住了 —— 氣血本來該順著經絡滋養關節,可一旦被寒濕 “凍住”,流通就變緩甚至停滯。關節沒了氣血滋養,就像機器缺了潤滑油,自然又僵又痛;時間長了,寒濕越積越多,還會讓關節慢慢腫脹、變形,連基本的活動都受影響。 為什么類風濕關節炎總跟 “寒” 纏在一起?中醫里,類風濕關節炎歸為 “痹證”,而 “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 是核心原因。尤其是經常在潮濕環境工作、冬天愛穿露腳踝褲子,或是產后、術后沒注意保暖的人,風寒濕邪特別容易趁機鉆進關節縫隙:寒邪會讓氣血 “收凝”,就像水遇冷結冰一樣,讓經絡變窄;濕邪黏膩重濁,會把經絡堵得更嚴實;風邪則帶著寒濕四處游走,今天手指疼,明天可能就輪到膝蓋,把 “麻煩” 擴散到全身關節。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針對這種風寒濕邪困阻關節、氣血瘀滯的類風濕關節炎,清代《醫宗金鑒》里記載了一個極簡卻高效的方子 —— 獨桂湯,只用獨活和桂枝兩味藥,卻能像 “融冰 + 通渠” 一樣,把關節里的寒濕趕出去,讓氣血重新流通起來。 先說說獨活,它是祛關節深層寒濕的 “好手”。性味辛苦、性微溫,專門往腎和膀胱經走,能穿透關節縫隙,把藏在深處的風寒濕邪 “搜” 出來、散掉。比如有的人膝蓋冷痛,陰雨天一到就疼得站不直,獨活就能像陽光融冰一樣,慢慢驅散關節里的寒氣,緩解僵硬感;同時還能疏通經絡,為氣血回流關節 “清出道路”。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再看桂枝,它更擅長 “溫通”。性味辛甘、性溫,能走遍心、肺、膀胱經,不僅能幫獨活增強祛寒效果,還能像 “加熱器” 一樣,讓陽氣順著經絡直達關節,打通被寒濕堵住的氣血通路。比如有的人手指僵硬,遇冷就疼得攥不緊拳頭,桂枝就能讓經絡里的氣血 “熱起來”,順暢流通,僵硬和疼痛自然會減輕。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之前接診過一位 45 歲的女士,類風濕關節炎 3 年,一開始只是手指晨僵,后來手腕和膝蓋也跟著疼。來的時候,她雙手食指、中指關節已經有點腫,按壓時疼得咧嘴,手腕活動時還能聽到 “咯吱” 響,明明穿了厚外套,卻總說關節處發涼。問她情況,說平時大便偏稀,特別怕風,一到陰雨天關節疼得更厲害。再看她的舌頭,舌體胖大,邊緣有齒痕,舌苔白厚得像蒙了層霜;搭脈時,脈象沉緩又澀 —— 這就是典型的風寒濕痹型類風濕關節炎,寒濕裹住了關節經絡,氣血不通導致腫痛僵硬,加上自身陽氣不足,關節沒了 “溫養”,癥狀才越拖越重。 我給她用了獨桂湯,還根據她濕邪偏重的情況,稍微調整了兩味藥的比例。堅持喝了兩周,她來復診時說,關節的涼痛感輕了很多,早上晨僵的時間也從 1 個多小時縮到了半小時;又喝了一個月,手腕和膝蓋的疼痛基本緩解,能正常做飯、接送孩子了。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其實這兩味藥的搭配特別有講究:獨活偏 “深”,負責深入關節祛寒除濕;桂枝偏 “通”,負責溫通經絡、推動氣血。兩者配合,先把關節里的 “冰” 融掉,再把氣血的 “路” 通開,雙管齊下,才能讓關節得溫、氣血得養,疼痛僵硬自然好轉。 而且根據癥狀輕重,兩味藥的比例還能靈活調整:如果只是關節冷痛明顯,沒怎么腫,說明濕邪輕、寒邪重,就可以讓獨活多一點(比如獨活:桂枝 = 2:1),重點祛寒;如果關節又腫又僵,遇潮就疼,說明濕邪重,就可以讓桂枝多一點(比如獨活:桂枝 = 1:2),靠溫通經絡來化濕;要是又冷又腫、活動受限,那就是寒邪和濕邪都重,用 1:1 的比例,祛寒和化濕兼顧。 不過要提醒大家 這個方子只適合風寒濕痹型的類風濕關節炎。如果關節是紅腫熱痛,一摸還發燙,那就是 “熱痹”,用這個方子反而會加重癥狀。所以具體用藥前,一定要找專業中醫師辨證,根據自己的情況調整,千萬別自己隨便抓藥喝。 這個方子雖然簡單,卻把中醫 “寒者熱之”“通痹止痛” 的思路體現得淋漓盡致 —— 不用復雜的配伍,只要找準病因,用對兩味藥,就能驅散寒濕、打通經絡,讓氣血重新滋養關節,從根本上緩解類風濕關節炎的不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