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四個節氣,也是秋季的第二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暑”代表暑氣漸漸消退,全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開始逐漸下降。 處暑養生要點 處暑起居——早睡早起處暑一到,我們需注意改變夏季晚睡的習慣,盡量做到早睡早起,爭取每天多睡1小時。其中,“早睡”可調養人體陽氣,“早起”可使肺氣得以舒展。大家最好在晚上10點前入睡,預防“秋乏”,有條件者,可適當午睡。 處暑著裝——適度添衣處暑節氣,天氣變化無常,即使在同一地區也會出現“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形。 但初秋之“涼”并不是“寒”,此時衣服不要添得過快,著裝以涼而不寒為宜。對于平素體健之人來說,在“皮肉之冷”尚且可以忍耐的前提下適度“秋凍”,可提高人體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與抗寒能力。對于年老體弱及患一些慢性病的人群來說,不適合“秋凍”養生法,需要注意隨天氣變化增減衣服,并定期監測血壓。 處暑運動——輕松平緩處暑時節,天氣轉涼,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 此時,運動量及運動強度可較夏天適當加大,宜慢跑、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站樁或呼吸吐納、擴胸運動等,以似有汗出但不疲倦為度,有助于機體內氣血通暢。 早晚天氣涼爽,運動時間選擇在一早一晚比較適宜。 ![]() 季節交替防病氣 處暑節氣,從臨床經驗看,很多人都會遇到以下幾種健康問題。 氣陰兩虛汗液是人體精氣化生,正常出汗可調節陰陽,但汗出過多,人體之氣隨汗外泄,容易導致氣陰兩虛,而出現心慌、四肢發冷等不適。 ![]() 咳嗽中醫講“燥易傷肺”,因此,秋季容易因為天氣干燥發生咳嗽或干咳無痰、口舌干燥等癥。肺津傷則見咽痛、目澀、鼻出血、干咳少痰、皮膚粗糙、大便干結等癥狀。 對于此類咳嗽,吃些新鮮的秋梨有一定緩解作用。 鼻炎有些人每年秋天就開始犯鼻炎,噴嚏、鼻涕不斷,眼睛、鼻子過敏。氣溫下降,天氣干燥,空氣中浮塵較多,就容易侵擾到鼻子。為緩解不適,有鼻炎病史的人平時可多點揉迎香穴具有清熱散風,去燥潤肺,宣通鼻竅之功。 處暑保健穴位 鼻炎——揉迎香穴、鼻通穴迎香穴與鼻通穴常被用來治療鼻炎、感冒等問題,前者在鼻翼外緣中點旁,后者位于鼻翼軟骨與鼻甲的交界處。常按這兩個穴位可緩解或預防打噴嚏、流涕等不適,尤其通鼻效果相當明顯。 咽喉不適——揉合谷穴、照海穴合谷穴、照海穴都是主治咽喉的穴位。合谷穴位于雙手手背虎口處,可緩解咽喉腫痛。照海穴屬足少陰腎經穴位,位于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同時可交替按揉列缺穴、太溪穴和天突穴,提升增液潤喉的效果。 胃腸疾病——揉天樞穴、太溪穴中醫認為,肺和大腸相為表里,肺有余熱可影響大腸,腸內有熱耗損津液,便易導致大便干結、便秘等。天樞穴可雙向調節胃腸道功能,便秘者可通便,腹瀉者可止瀉。太溪穴對減輕腸道功能失常也有良效。 處暑食療方 沙參百合老鴨湯材料:北沙參、百合、麥冬各30克,老鴨肉500克,陳皮5克,生姜2片。 做法:以上食材洗凈后,一同入煲,加水適量,大火煮沸后,轉成小火煲2小時,加鹽調味即可。 功效:益胃生津、滋陰潤燥。適合皮膚及口鼻黏膜干燥、大便干結之人。 ![]() 民間在處暑節氣有吃鴨肉的傳統。清代名醫王士雄在其著作《隨息居飲食譜》中介紹:鴨肉甘涼,滋五臟之陰, 清虛勞之熱, 補血行水, 養胃生津, 止嗽息驚, 消螺螄積。雄而肥大極老者良。同火腿、海參煨食, 補力尤勝。意指以老鴨同火腿、海參以小火煨爛食用,對人體極具補益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