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導語 露從今夜寒,火由虛中生,上熱下寒體質如何調理? 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寒露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 然而寒露氣溫雖然下降,世間萬物陽氣收藏,寒氣頓生,但秋燥邪氣仍在,容易耗傷陰氣,造成腎陰不足虛火上擾,兩種因素影響之下,很多人最終形成上熱下寒之體質。 1 秋季陰陽失和 容易形成上熱下寒體質? 每逢秋季,總有不少人抱怨自己一方面皮膚干燥、毛孔粗大、痤瘡、口臭、口干渴、牙痛出血,咽喉干痛、耳鳴、心煩失眠,另一方面卻又有少腹冷痛、痛經、尿頻、小便清長、大便溏爛、白帶清稀、畏寒怕冷等截然相反的表現,此正是所謂亞臨床類型上熱下寒型體質。 而秋季所出現之上熱下寒表現,上熱多為虛熱,下寒則可虛實夾雜,歸根到底,是下元虛弱、上實下虛的生命狀態,是陰陽不相和合、寒熱脫節嚴重偏頗的病理體質,而此類型體質形成的基礎無外乎兩大原因: 1、秋季人體陽氣升發有余,收斂潛藏不足 《素問·寶命全形論》云:“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遵循自然界春夏秋冬四時陰陽的變化規律,如此才能維持體內陰陽平衡。 秋季晝夜溫差懸殊,正是人體陽氣收斂潛藏體內的時候。但秋季也是燥邪主令之時,倘若起居不慎,必定容易受燥邪所傷。燥為陽邪,傷人最易損傷津液,出現各種干燥癥狀,如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膚干澀,甚則皸裂,毛發不榮,小便短少,大便干結等。 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燥勝則干”,津液損傷,則陰分不足,水淺不養龍,真水虧虛,陽無以附,龍火離位上越,上沖于頭面,故見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等頭面部熱癥。長久以往,陽氣升發有余而潛藏不足,違背人體正常生理循環,必定損耗陽氣,導致陰陽失和,寒熱脫節之上熱下寒。 2、秋冬寒氣侵襲,脾腎陽氣虛衰 步入深秋之際,萬物肅殺,寒氣漸濃,寒邪發病,具有收引、凝滯、趨下的特點,寒的趨下作用表現在,寒邪往往容易停留在人體的下半身,其中對腎陽的損害尤為突出。 《素問·至真要大論》有云“諸寒收引,皆屬于腎”,寒邪引起腎陽不足,必定引起痛經、關節疼痛痹病、四肢發涼厥病,小便清長、夜尿較多等下寒癥狀。 而人體諸臟腑陽氣之生成,必定仰仗脾臟后天運化之精,寒邪傷人,亦易傷脾,正如《理虛元鑒》曰: “凡陽虛為本者,其治之有統,統于脾也”。脾陽不振,則見食少不化、嘔吐、泄瀉、四肢清冷諸癥。 2 從中醫角度辨證體質論治 改善“上熱下寒”體質的4個辦法 如上所述,上熱下寒是外界因素及人體自身原因影響下形成的陰陽不相和合、寒熱脫節嚴重偏頗的病理體質,嚴格意義來說,屬于陽虛體質的一種特殊表現,而針對其治療,中醫大致分以下兩種情況辯證論治: 1、腎陽浮越,則需潛火歸藏、引火歸元 腎為先天之本,內藏真陰真陽,水足則火藏于下,則陰平陽秘。若水虧不足以制火或水寒迫陽外越,相火上奔,上沖于頭面,則見上有虛熱之火,治宜將離源之火,使之向下歸于本源,達陰平陽秘的狀態。具體治法則需潛火歸藏、引火歸元。 而引火歸元治法有兩大特點:一是大量的滋腎壯水藥;二是少量的引火歸元藥。 引火歸元常以滋腎陰之品如生地黃、淮山藥、黃精、熟地黃、山茱萸、龜板、天冬、知母等,同時加入少量的肉桂、附子、巴戟天、干姜等,或者牛膝引火下行,使陰陽互生,陽得陰則可潛伏于下,陰得陽則泉源不竭。 2、脾陽不振,治當以健脾溫陽為焦點 中焦脾胃既是氣血生化之源,也是氣機升降之樞紐,更是諸火之源泉,故陽虛體質調治之本在脾胃,寒邪傷脾,脾虛無以運化,更耗損陽氣,治當以健脾溫陽,通常可用五苓散或理中湯類。 除了湯藥治療以外,中醫外治理療對于改善上熱下寒體質有獨到療效,更加方便長期堅持: 1. 針法: ?引火歸元:穴取隱白、太白、太沖、行間、涌泉:
以上組合具有溫陽補虛,涼血降火的作用,達到調和陰陽的目的。 ?溫補脾陽:穴選中脘、足三里、三陰交、脾俞、胃俞:
上述組合,具有溫補脾陽,理氣和中的作用。 2. 艾灸: 懸灸氣海、關元、中極、腎俞、命門:氣海、關元為臨床常用組合,具有培元補氣,壯陽固脫的功效;中極、腎俞、命門諸穴則為命門之火發生之地,腎氣聚攏之處,溫灸上述組合,可奏固本培元,引火歸元之效。 隔物灸神闕:神闕穴具有回陽救逆、開竅蘇厥之功效,覆蓋姜片于其上,加艾柱溫灸,既可以建中溫陽調和五臟亦可引浮陽歸隱。 3. 穴位貼敷 用吳茱萸、黃連,按10:1比例共研細末,取藥末10g醋調,睡前敷兩足涌泉,清晨去之,涌泉是足少陰經穴,此方外敷涌泉具有治療頭痛、鼻衄、口瘡、失眠的功效。 4. 中藥沐足 使用溫性藥物沐足是中醫溫補腎陽常用治法,蓋因足少陰腎經如《靈樞·經脈》所云:“起于小趾之下……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腎經由人體最偏遠之地——小趾而始,血脈最難顧及之地,故最容易受寒邪侵擾,而溫陽中藥沐足恰好從腎經起始之處固護陽氣,是故有溫腎奇效。 艾葉泡腳是一個享受又有效的方法。清代吳儀洛在《本草從新》中說:“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亡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以之艾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 泡腳時加入艾草也很有講究,國貨鋪這款艾草足浴餅,用的材料是艾草中的翹楚——蘄艾。經現代科學檢測,蘄艾的揮發油含量是普通艾草的2倍,其滲透力比一般艾草強,也更溫煦,有力透酒壇的行話。而且用機器壓制成餅,有效降低艾草精華的揮發,艾草味濃厚,比普通艾草更適合泡浴。尤其是秋季皮膚干燥、易秋乏、“上熱下寒”體質的人,用艾草足浴餅泡腳最合適不過了,有助于暢通經絡,排出體內淤積的濕寒氣,改善體質。 |
|
來自: 為什么73 > 《正an個人收藏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