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知識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閱讀與創作 【教育讀書】 對“后進生”, “幫助”而不是“轉化”,“共情”而不是“感化” 作者:詹大年 有位拍電影的朋友希望把丑小鴨中學的故事拍成電影,他說:“拍一個中國版的《放牛班的春天》。”我婉拒了:“《放牛班的春天》是改變孩子,丑小鴨中學是要改變教育。” 關于“后進生”的思考 我認為,“差生”、“后進生”、“潛能生”、“問題孩子”……在本質上沒有多大區別——本文無意討論這個話題。有些孩子,很小就被貼上了“后進生”的標簽。這到底是孩子的問題,還是標簽的問題呢?其實,這不過是孩子的本來狀態與成年人預設的評價標準的沖突。如果,教育是為每一個生命個體的發展,那么,“后進生”就是一個偽概念。如果,“淘汰人”是教育的功能,那“后進生”就是一個理所當然被淘汰的群體。“后進”,是相對集體而存在的。集體、群體、個體,在教育中如何相對定位呢?這是教育者應該思考的問題。個體,是目的。集體,是手段。如果,個體被忽視、被淘汰,那么要集體干什么呢? 生命是可知的,但更是未知的 教育問題的本質是生命問題。生命是個奇跡,人類對自身生命知之甚少。生命是未知的,也是可知的。生命問題,首先是人類的認知問題。所以,很多很多的生命問題,本身就不可能有解決的預案。“問題”,是生命的一種存在方式。因此,簡單地給某一些孩子貼上“后進生”的標簽,是無知的;簡單地制定“后進生轉化方案,是無效的。“后進生”這個概念的本身,就說明教育者對生命個體已經了解,并且“轉化”的目標、方案也已經明確。這種自以為是居高臨下“轉化”,很容易把問題的根源歸結在孩子身上,甚至把孩子推向對立面。如果對人性的認識不改變,教育評價的方式不改變,就不可能看到主體的、個體的孩子。看不到孩子生命主體的需求,教育是不會真正發生的。 要“幫助”,不要“轉化”;要“共情”,不要“感化” 轉化也好,感化也好,工作的主體是學校、老師、家長,客體是孩子。 我辦丑小鴨中學12年來,發現孩子的問題很多不在孩子本身,而是他們在生命成長過程中遇到了“問題”不能解決,因而外化在他們身上。這些“問題”,是生命成長的必然,只是不同孩子遇到的問題和得到的幫助不一樣。這些問題,或許是生物學方面,或者是心理學方面,或者是教育學方面,或者是社會學方面,或者根本就不知道是哪一方面……不管屬于哪方面,看到他們遇到的“問題”,分析問題的根源,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才是根本。單純從這個角度來講,我認為,沒有“好學校”,只有“好老師”。也就是說,孩子在什么學校上學不重要,關鍵是要遇到一位好老師。好的關系,才是好的教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