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第18條條文
病位:太陽中風表虛證,兼太陰肺氣不利。 病機: 太陽中風:風邪襲表,營衛不和(衛陽浮越,營陰失守)。 素有喘疾:肺氣素虛,宣降失常(如舊傷未愈,新邪引動)。 核心矛盾: 表虛不固與肺氣上逆并存,需解表兼降氣平喘。
太陽經氣不舒,風邪束表→營衛失調(如春風過激,枝葉搖顫)。 右降失常: 肺氣不降,肅降失職→氣逆作喘(如煙囪堵塞,濁氣反沖)。 中軸調節: 太陰脾肺同病,加厚樸、杏仁宣降肺氣,助中焦斡旋(如疏通管道,復歸通暢)。 1. 扶正祛邪并重 素體陽虛者: 加附子9-15g(桂枝加附子湯意),溫少陰以助太陽,防喘甚傷陽。 痰濕壅肺者: 加半夏12g、茯苓30g,化飲滌痰(仿小青龍湯法)。 見“喘家”外感: 早用厚樸、杏仁,防表邪內陷誘發宿疾(如筑堤防洪,未雨綢繆)。
《本經》:“主中風傷寒,頭痛寒熱,驚悸,氣血痹?!?nbsp; 氣化作用:苦溫下氣,寬胸除滿(如狂風吹散烏云)。 形質作用:松弛支氣管平滑肌(現代藥理:厚樸酚解痙平喘)。 《本經》:“主咳逆上氣,雷鳴,喉痹?!?nbsp; 氣化作用:苦降肺氣,潤腸通便(如秋雨降燥,潤澤大地)。 形質作用:抑制咳嗽中樞(杏仁苷鎮咳祛痰)。 3. 桂枝湯基礎方義 桂枝:通陽解?。ù猴L化凍)。 芍藥:酸斂營陰(閘門束水)。 姜棗草:培土生金(中軸如輪,運化四方)。 1. 方證辨識要點 主證: 太陽中風證(汗出、惡風、脈浮緩)。 喘息或胸悶(新感引動宿疾,咳喘陣作)。 舌脈: 舌淡紅苔薄白(表未化熱)或白膩(兼痰濕)。 脈浮緩而寸部略滑(肺氣上逆之象)。 過敏性哮喘合并感冒: 加地龍10g、蟬蛻6g,祛風解痙(過敏體質效佳)。 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 合三子養親湯(蘇子、白芥子、萊菔子),化痰降逆。 與小青龍湯證: 同見喘咳,但小青龍湯證為寒飲內停,癥見痰稀白、舌苔水滑、無汗。 與麻杏石甘湯證: 同用杏仁,但后者有里熱,見口渴、痰黃、脈數。 1. 經方活用模式 合方應用: 合玉屏風散(表虛易感):黃芪30g、白術15g,固表防復。 合半夏厚樸湯(痰氣交阻):紫蘇葉10g,行氣化痰。
李可“扶陽透邪”思想在此延伸—喘家外感,非獨治表,更需調肺! 學者當悟: “加厚樸杏子”:非機械添藥,實為重建肺氣宣降之樞機; “佳”字深意:仲景留白,提示臨證需靈活化裁,如兼痰、瘀、虛者,隨證加減。 明此機變,則外感引動宿疾之喘,可效法仲景,解表降氣并行,猶如風定鳶歸,天地清寧! 林佳明,主任醫師 來自廣西欽州的小醫師。 2022年7月,與利城老師出版了《林佳明經方實踐錄》,算是對自己學習中醫25年的一個小結。 崇尚仲景醫學,六經辨證,運用經方治療常見病、多發病,做經方一代傳人。 擅長運用純中醫藥治療中風、眩暈、不寐、郁病、頭痛、消渴、咳嗽、發熱、哮病、喘證、胃痛、胃脹、月經不調、痛經、不孕及腫瘤術后、眩暈頭痛以及顫震、咳嗽、喘證、胸痹、不明原因發熱等疑難病癥。 形成了經方六經辨證,注重興陽、溫陽、扶陽學術思想運用,強調本氣自病,重視先后天兩天。 2025年開啟,我與利城,衷銳致力于用中醫底層邏輯構建中醫體系,剖析案例,方藥。 在教學中成長,在教學中學習,用教學記錄自己的中醫之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