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劃:賽艇隊長 責(zé)編:馬戲團長 全文約6000字 閱讀需要15分鐘 ![]() *快來星標我們 Follow us 各位讀者朋友:因微信公眾號推送機制的變革,沒有星標的賬號,很容易錯過推送,所以如果你喜歡循跡曉講的文章,請一定一定別忘記??星標“循跡曉講” 。 設(shè)置星標步驟:1.點擊或搜索微信公眾號【循跡曉講】;2.到公眾號首頁,點擊右上角【···】;3.設(shè)置星標,這樣就不會錯過我們的文章啦! ![]() ![]() Follow us 前一陣,在發(fā)大水之前,全國各地還經(jīng)歷了一段“燒烤”模式。尤其是華北地區(qū)溫度一下子飆升到40度,這種燒烤模式動輒十幾天甚至更長時間,不僅氣溫高還一點雨都不下,不少地區(qū)因為高溫和不下雨已經(jīng)嚴重缺水,附近的湖泊、河流都被烤的露出湖底。又是大水漫灌又是高溫炙烤,不少人真是體驗了一把“水深火熱”。 ![]() ◇ 圖為相關(guān)新聞截圖 就算現(xiàn)在科技這么遙遙領(lǐng)先,很多人還是受不了這種極端天氣。咱們老祖宗碰上這種天氣那更是一種折磨。眾所周知,中國自古以來作為一個農(nóng)業(yè)國,不下雨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會造成毀滅性打擊,所以每到這時候先民就要琢磨求雨。那么,古代先民求雨都求誰?如果求雨不靈了該怎么辦?老祖宗為啥對這些漫天神佛有兩幅面孔?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 早在先秦時期,當(dāng)時人們的想法非常樸素,就認為自然災(zāi)害是上天降下來的懲罰。那會兒的人們根本沒有多少防災(zāi)抗災(zāi)的能力,所以,人們心中對神靈充滿著敬畏。他們會用上供、奏樂、舞蹈等方式祭祀神靈,祈求天降甘霖。這種祭祀方式又被叫做“雩祭”,論語中曾說:“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詠而歸”,其中“舞雩”就是舉行“雩祭”時跳舞的臺子。既然“雩祭”這玩意是用來祭祀神靈的,自然表達的誠意要多一點,至少牛羊肉這些貢品要備足。如果要表達更大的誠意,甚至?xí)盐讕熞煌I祭作為貢品。在關(guān)于商朝祭祀的文獻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焚巫尪“的字眼,“巫尪”就是指“古時的祈雨女巫”,“焚巫尪求雨”也就是說“燒人求雨”。 ![]() ◇ 圖為中世紀燒女巫場景圖 如果燒女巫還沒能感動上天給下雨,必要的時候君主都得做一番秀。根據(jù)史籍記載,商朝的開國君主商湯登基之后,沒過多久就遇到了7年大干旱。當(dāng)時,商湯幾乎把所有的祈雨方式都用了,結(jié)果都不管用。于是,商湯找來了巫師,讓他想辦法。巫師給了一個終極必殺技,那就是咱得玩票大的,拿人祭天。商湯一聽,大驚失色的說:我本卜祭為民,豈乎自當(dāng)之!那意思是說,我祭天求雨是為了人民,怎么能拿人民的腦袋來祭天呢,就算是祭天也得是我自己來。于是商湯不顧群臣的勸阻,進行了一整套準備工作,包括沐浴、更衣、齋戒等等,最后一屁股坐在了柴火堆上。商朝的其他民眾可能是不想讓國君這么被燒死,于是圍著柴火堆載歌載舞向神靈禱告,希望再努力一把。當(dāng)火把點燃柴火之后,商湯神色淡定,一點也不為所動。眼見開國之君就要葬身火海了。就在這緊要關(guān)頭,一場甘霖如期而至,將火完全熄滅,當(dāng)?shù)氐暮禐?zāi)也解決了。 ◇ 圖為商湯畫像 由于這次祭祀在“桑林之地”,于是人們又稱這次祭祀的儀式為“桑林之舞”,并成為了商朝王室最為流行的舞樂之一。后來周武王滅商,將原來商朝的遺民都改遷到宋國,等周公旦制定周禮時,有關(guān)商朝一些祭祀儀式被取締,但宋國人可以保留原有的祭祀傳統(tǒng),其中也包括這個桑林之舞。在春秋時代這個舞種還有一段尾聲,說的是晉悼公復(fù)興晉國霸業(yè),將一塊土地贈送給宋國,宋平公為表示感謝,率領(lǐng)國家舞團到晉國來獻舞,其中要表演的就是桑林之舞。 ![]() ◇ 圖為現(xiàn)代舞劇《婦好》中展現(xiàn)的“桑林禱雨舞” 當(dāng)時晉國的臣子們都表示反對國君看這個,因為在過去的幾百年里,只有周天子看過桑林之舞。晉悼公如果看了這個舞蹈的話,就有越級之嫌。但晉悼公覺得桑林之舞遠近聞名,如雷貫耳,還就宋國有,若錯過之后,恐難再見,哪怕是越級也要好好欣賞一次。于是,晉悼公正襟危坐,以賞桑林。哪里知道看到一半就引發(fā)了強烈的身體不適,《左傳》記載說晉悼公“懼而退入于房”,因為害怕回到房間里。今天聯(lián)想到商朝經(jīng)常拿活人祭祀,就可以推斷,這桑林之舞八成也有殺活人的橋段,這才讓晉悼公如此恐懼。 到后來,這種殺人求雨的祭祀活動可能是過于重口味,人們就改用更平和,更人道的儀式求雨。直接把人扔到太陽底下暴曬就夠了,承擔(dān)祈雨的對象也逐漸由巫師轉(zhuǎn)為了實際統(tǒng)治者。比如《晏子春秋》里就記載,齊景公就曾因為國家鬧旱災(zāi),用暴曬自己的方式求雨,曬了三天終于天降甘霖,緩解了危機。從商湯到齊景公舍身求雨的故事來看。咱們老祖宗還真講究權(quán)責(zé)對等,國家遇上點自然災(zāi)害,鬧得民不聊生,這時候第一責(zé)任人就得站出來想辦法解決。這種權(quán)責(zé)對等的概念到了漢代,就形成了所謂“天人感應(yīng)”的學(xué)說,天底下這兒鬧點水災(zāi),那兒有了旱災(zāi),這當(dāng)天子的都要站出來寫寫罪己詔,向老天爺承認都怪自己不行,別再坑老百姓。當(dāng)然了,這種罪己詔表演成分比較高。但相比于后世那些連演都懶得演的君主來說,這“天人感應(yīng)”多少還起到制衡皇權(quán)的作用。 ![]() ◇ 圖為酈道元雕塑 到了南北朝時期,人們?nèi)匀患捞烨笥?,但和過去那種極致的卑微不同,這時候人們求雨就硬氣多了。此時陰陽學(xué)說比較盛行,老百姓認為無論是干旱還是洪澇災(zāi)害,歸根結(jié)底都是因為“陰陽不調(diào)”,而非單純的神明發(fā)怒。比如說雨水屬“陰”,所以求雨就要“亢陽縱陰”,也就是說過去求雨是在求神,現(xiàn)在求雨是改造神,讓神為我所用。當(dāng)時北魏學(xué)者酈道元,就在《水經(jīng)注》中記載了控制晴雨的“陰陽石”,他說:“每水旱不調(diào),居民作威儀服飾,往入穴中,旱則鞭陰石,應(yīng)時雨多;雨則鞭陽石,俄而天晴?!?/span>那意思是說,老天爺不下雨,那就用鞭子抽陰石;老天爺要是老下雨,那就抽陽石。在兩晉南北朝人看來,水旱不調(diào)就說明陰陽失衡,陰陽失衡就需要用鞭子抽石頭,才能正陰陽秩序。 ![]() ◇ 圖為白居易畫像 可以說,受陰陽學(xué)說的影響,當(dāng)時民間有事沒事抽石頭屬于普遍現(xiàn)象。而在官方層面官員的態(tài)度雖然還是對神明有所敬重,但絕不是像以前那樣不講邏輯的跪舔。尤其是到了唐宋時期,很多詩人、文學(xué)家做過官,也求過雨,留下了不少求雨文。比如白居易在杭州祭黑龍?zhí)兜摹都例埼摹罚n愈在湘贛地區(qū)的《祈雨告養(yǎng)山文》,蘇軾在陜西鳳翔的《鳳翔太白山祈雨祝文》。這些求雨文格式都差不多,就拿白居易的《祭龍文》來說。一上來先賣慘,說不下雨百姓多慘,“實憂災(zāi)沴,重困杭人”;然后白居易自己自罰三杯,承認自己有責(zé)任,“居易忝奉詔條,愧無政術(shù),既逢愆序,不敢寧居”,我自己沒什么本事,就是奉上天旨意到這里做官,今天遇到這里鬧旱災(zāi)不敢穩(wěn)坐家中,要出來為百姓做點事;然后給神仙戴高帽,說神仙你不一樣,什么都懂,什么都會,“聰明正直,潔靖慈仁;無幽不通,有感必應(yīng)”;接著提要求趕緊下雨,并給神仙畫餅,說“增修像設(shè),重薦馨香,歌舞鼓鐘,備物以報”,只要你下雨了,修廟宇重塑像,無論是鮮花貢品還是歌舞鼓樂,到時候都給你備足了;最后還留了一手,說“若長吏虔誠而不答,則不獨人之困,亦唯神之羞”,這么虔誠的求雨你敢不答應(yīng),到時候不光是老百姓生活困苦,你當(dāng)神仙的面子上也不好看。 ![]() ◇ 圖為大宋天圣五年的祈雨碑拓片 地方官員在求雨文里雖然不客氣,但承諾不是空頭支票。只要祭祀完,真下雨了,不論是民間還是官方大概率會給這位神仙立碑修廟。今天山東省傅村鎮(zhèn)出土了一個“宋天圣五年碑”,上面講的故事就是當(dāng)?shù)睾禐?zāi),老百姓想起來龍王廟年久失修破敗不堪,一定是龍王爺生氣了,就擺上貢品說只要你下雨了肯定給你重修廟宇,沒幾天果然下雨了,廟宇也得到了重新修繕,這才刻碑紀念??梢哉f下雨靈不靈相當(dāng)于地方小神仙們的 "科舉",是他們提升自己地位,獲得朝廷編制的最有效途徑。到了宋朝干脆從官方層面把求雨修廟制度官方化、流程化了,天不下雨就找神祭祀,神不靈就換,聽老百姓意見。那些個顯靈的神仙,沒廟額的賜廟額,有稱號的加封爵位,從侯爵到公爵再到王爵。到了明清時期,地方上顯赫的神廟大多和求雨有關(guān)。咱們今天看全國各地有不少經(jīng)歷了幾百年保留到今天的關(guān)帝廟,只要注意看一下這些關(guān)帝廟的簡介,基本都能發(fā)現(xiàn)老百姓到這里求過雨。 甭管地方官是威逼利誘還是畫大餅,下雨終歸是自然規(guī)律,不以個人意志為轉(zhuǎn)移。于是就經(jīng)常出現(xiàn)地方官表現(xiàn)的足夠虔誠,但老天爺還是不賞臉不下雨的情況。一些暴躁的地方官干脆就沖進廟里砸了神像,唐朝人張鷟寫了一本《朝野僉載》,這是記載唐朝朝野之事的筆記小說集,里面就提到作者他自己任平昌縣令時候,有一年大旱,然后一個巫婆和一個和尚施法求雨,裝神弄鬼搞了二十多天,還是一滴雨都沒有。張鷟大怒,直接沖上法壇把龍王神像給砸了,結(jié)果當(dāng)天晚上就下了雨。 ![]() ◇ 圖為謝肇淛《五雜俎》書影 當(dāng)然了,神明畢竟是神明,就算是他們做的再王八蛋,也不是說打就能打的。明朝學(xué)者謝肇淛在他的《五雜俎》里就記載了這么兩則故事,提醒人們別隨便抽打神靈。話說,北魏皇族宗室、封南安王的元楨,在公元495年授鎮(zhèn)北大將軍、相州刺史,次年五月到鄴城履新。那時正是初夏,趕上大旱,元楨尋思:“我剛上任就旱,神明太不給我面子了吧?”就問手下,鄴城當(dāng)?shù)厥裁磸R最靈。手下異口同聲的回答說:鄴城石虎廟最靈驗,廟里供的石虎,五胡十六國后趙的第三位皇帝,死后被人當(dāng)神仙給供了起來。元楨本想找一尊最靈的神好好祭祀一番,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最靈的是個前朝皇帝。壞就壞在元楨自己也是朝廷宗室,哪有本朝皇親給前朝皇帝行磕頭大禮的道理?于是,他提著鞭子就找了過去,見了石虎的神像,元楨拿馬鞭指著他說:“我知道你是個前朝小國的皇帝,現(xiàn)在是大魏的天下了,奉勸你識時務(wù)者為俊杰,給我放老實點,別給本官找不自在。我限你三天內(nèi)下場雨,不然打死你。”三天之后,果然萬里無云一滴雨沒下,元楨回到石虎廟,拉下神像,結(jié)結(jié)實實抽了一百鞭。結(jié)果是沒有任何效果,鄴城大地照樣是晌晴薄日,反而是元楨似乎遭到了神靈的詛咒,當(dāng)月就背疽發(fā)作,一命嗚呼。 ![]() ◇ 圖為鄴城遺址博物館中西門豹祠文物 元楨死后多年,相州又來了一位刺史,是北魏名將奚康生。這位奚將軍和元楨的遭遇幾乎一樣,剛到任上就遇到旱情。這位將軍大概是沒聽過前任元楨的事跡,來到石虎廟后,對于石虎更為不客氣,不由分說又把石虎神像從廟里拉出來抽了一頓鞭子。估計石虎在天之靈還是懵圈的狀態(tài):“老子招誰惹誰了,不下雨都來打我干啥?我又不是分管這一攤的?”奚康生打完石虎,惡狠狠地說:看來求你也沒用,今天老子不找你照樣不耽誤求雨。于是,轉(zhuǎn)頭去了鄴城歷史上的大名人西門豹的祠廟,請這位地方名臣給降點雨。西門豹是戰(zhàn)國時期魏國的名臣,他在主管鄴城時興修水利工程,讓民眾遠離水患之苦,后人感念他的恩德才修了這座西門豹祠。奚康生對西門豹不敢怠慢,不僅修葺了門前雜草,還鄭重其事的焚香禱告,擺上豬牛羊三牲。然而西門豹也不領(lǐng)情,等了多天,又是一滴雨沒下,奚康生大怒,拎著棍子帶著人就把西門豹的神像從供桌上掀下來,并鋸斷了西門豹的舌頭。不久之后,奚康生也遭到了報復(fù),他的兩個兒子先后暴死,隨后他自己也死于政變。 《五雜俎》能記載這兩個故事,也說明了當(dāng)時人們求雨不成,在憤怒之下打神拆廟的那都是常規(guī)操作。不過,有沒有人因打神拆廟遭報應(yīng)就不好說了。當(dāng)然了,這種“求雨不成,打神拆廟”到傳統(tǒng)也一直延續(xù)下來。比如晚清時期英國的傳教士就記錄過,廣東地區(qū)的官員因為求雨不成,把龍王扛進監(jiān)獄拿鏈子鎖上了。 ![]() ◇ 圖為岑春煊坐像 1907年的《時事畫報》更是報道了一則爆笑案例,當(dāng)時廣州也是好久沒下雨,老百姓怨聲載道。兩廣總督岑春煊以鐵腕治官,官員有一點貪污行為都會遭到他的嚴查,在兩廣總督任上幾年的時間里有1400多位官員因為腐敗問題遭到他的彈劾,因此岑春煊又有“官屠”之稱。如此鐵腕一個人,自然不會被那些神靈束縛住手腳,本地的雨神這么不聽話,岑大人自然要教訓(xùn)一番。于是調(diào)來炮兵向雨神廟開炮??上蔫F腕手段在官場上有用,神仙可就不吃這一套了,大炮隆隆過處,老天爺依舊滴雨不下,鐵腕總督終是留下笑柄。《時事畫報》在把岑春煊“炮轟雨神”的舉止當(dāng)笑料來說的同時,還不忘普及“雨澤之稀少,由水不化氣之故”的科學(xué)道理,并感慨地說:“官智之未開,甚于民智萬萬也”。也就是說官智未開比民智未開的危害還大。不過話說回來,岑春煊是晚清改革派的人物,無論是在山西、甘肅還是兩廣地區(qū),都積極推行西式學(xué)堂,按理說干不出朝天開炮炸雨神的行為。能被人黑成這樣多半是因為岑春煊曾鎮(zhèn)壓晚清革命黨,而《時事畫報》正是革命黨創(chuàng)辦的刊物,為了黑岑春煊,就給他頭上按了這樣的故事。 ![]() ◇ 圖為張宗昌(1881年2月13日—1932年9月3日),字效坤,山東省掖縣人。時人稱其為三不知將軍,即“不知道有多少錢,不知道有多少兵,不知道有多少女人” 這岑春煊開炮大概率是假的,但軍閥張宗昌開炮確是真的。根據(jù)民國報人喻血輪的《綺情樓雜記》記載,1925年開始張宗昌就任山東督辦,成為當(dāng)?shù)氐能娬L官。然而就在這段時間里,濟南大旱,莊稼幾乎都枯死了,老百姓眼看就要顆粒無收,苦求張宗昌祭天求雨。張宗昌遂了民愿,下令在龍王廟設(shè)壇誦經(jīng),祈求風(fēng)調(diào)雨順,他自己還親自到龍王廟里去主持了求雨盛典。不過,在龍王廟的求雨盛典上,張宗昌與眾不同,他既不燒香,也不禱告,而是徑直走到龍王的神像前,抬手就扇了神像幾個耳光。一邊打一邊破口大罵,“你個老龍王,還不下雨,想害死山東老百姓啊!”打完罵完,張宗昌揚長而去。 ![]() ◇ 圖為邵氏電影《大軍閥》中張宗昌龍王廟求雨 結(jié)果是幾天后,還沒下雨,百姓又來苦求。張宗昌惱火之極,發(fā)出布告,聲稱如果老天爺三天內(nèi)再不下雨,便與老天爺決一死戰(zhàn)。為表決心,張宗昌還做了一首詩,名為《求雨》,全文如下:玉皇爺爺也姓張,為啥為難俺張宗昌?三天之內(nèi)不下雨,先扒龍皇廟,再用大炮轟你娘。三天后,還是沒下雨,張宗昌就真的在濟南的千佛山,架炮轟天。一時炮聲隆隆,響徹濟南城。可誰也沒想到,這一次張宗昌竟然歪打正著,大炮一轟,果然天就由晴轉(zhuǎn)陰了。當(dāng)晚,一場大雨瓢潑而下,老百姓歡天喜地,當(dāng)時的報紙也稱此為“未之前聞”之術(shù)。 ![]() ![]() ◇ 圖為邵氏電影《大軍閥》中張宗昌龍開炮轟天 可以說在古代中國大部分時間里,中國人對于求雨的態(tài)度向來都是如此,可以虔誠的供奉,但需要見到回報,一旦付出沒有收益,立刻就指著龍王爺罵街。往深了說,在求雨這一問題上我們也能了解到中國人對于宗教信仰的態(tài)度,中國古代就沒有什么類似于西方宗教的信仰,或者說中國人從來就沒有集體性地思考過“什么是信仰”的問題。中國人所謂的宗教信仰都是帶有功利性的。我們的語言體系中有兩個詞,一個是“祭拜”一個是“保佑”,祭拜的目的是求得保佑,只有保佑靈驗的神祇才會值得祭拜而香火旺盛。如果說有一個東西可以成為中國人的信仰,那就是“政治實用主義”。水來土掩,兵來將擋,隨機應(yīng)變,實事求是地解決眼前的問題,這就是中國人的信仰。所以,宗教信仰也沒有被“淘汰”,其他形式的“信仰”也沒有被“淘汰”,而是所有的信仰都成為了中國人的備胎,當(dāng)前誰有用,就用誰,就這么簡單。 如果能有一句話高度概況中國人的宗教觀,就是這句話:別問我信不信,就問你靈不靈;靈了,那就上三柱香,再給你磕個頭;你保佑我,我給你加香火;我向你許愿沒達成,那不好意思,我拜別家去。 *本文首發(fā)于「循跡曉講」公眾號 未經(jīng)授權(quán) 不得轉(zhuǎn)載 *配圖源于網(wǎng)絡(luò),若有侵權(quán),后臺聯(lián)系刪除 (END) ★歷史大咖正在進駐循跡曉講ing,我們將幫助您成為百萬UP主,講自己的漫聊,闡述您對歷史事件的獨到見解。
|
|